鼓励学生带着思考去读书,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的积累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思考。我们的学生们往往知道阅读很重要,可是要怎么读,读什么,却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指导。因为小学语文不像西方的油画那样写实,也不像数学那样需要逻辑的严密和思维。语文更像是我们中国的写意画,所以说思考,想象是始终会伴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在开始阅读文章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这只是个人粗鄙的建议。
阅读一定要有目的性,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因为有些学生读完之后,甚至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阅读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毫无价值,就像夜间航行的轮船,突然海上一片漆黑,万籁俱寂,没有了明亮的灯塔从而失去了方向。就像毕老师曾说,在《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的讲解中,就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带着问题去读停顿,第二是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第三是找到这篇课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其中这三个问题就是带着问题去读。通过有目的地读,可以了解到司马光的"仁"、"智"、“勇”。还有在《掌声》一课中,课后习题有四道小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出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在阅读之前带着问题默读,抓住关键词句,转变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走进课文,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在思索之后,阅读要有针对性,学生在有意识地带着问题读书后,要让学生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例如《火烧云》这一课,课后一共有八个问题,其中第五,六,八题都是有关颜色的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两三道小题加以结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正如伟大的哲学家朱熹提倡阅读有“三”到,一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就是要用心思索,理解领会,带有问题去读,动脑筋想想在读。这样才能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真正的了解文章内容。
带着思索读书,是心灵和头脑的艺术。这样的阅读最有意义,它是一个沉思,默想的过程,书本里的思想在读者的头脑中重新呈现,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带着思索去读书这样的一种习惯,这对文章细节理解能力很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