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29人  皖南医学院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世界观就显得各位重要。最近,我在一本书中得到了启迪,这本书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编者通过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还记得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当时听完这句话,就觉得作为正处于青年时期的我,应该有所作为。这次看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更是有所感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代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痴迷学习,持之以恒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学习知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甚至可以用“痴迷”二字来形容习总书记对学习的热情。在来到梁家河的那一刻起,村中人民就对这个身材瘦瘦高高的青年有了个初步的认识,时隔有两个沉重箱子的知青,当渐渐熟悉起来后来村民才知道那两箱装的全是书籍。后来村民回忆习总书记在那七年的阅读情景:“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通过这毫不消减的阅读热气,习总书记的不少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一名15岁的小青年,从大城市来到了小村庄,这其中是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在这七年陕北生活中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正应了一句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总书记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使他逐步成为党的领袖。实践证明了挫折苦难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七年的艰苦生活还使总书记坚定了之后该走一个为百姓谋福利的道路。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生活条件早已远超了青年习近平所生活的环境,为此我们还怎么能够想方设法地偷懒,不去做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呢?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理念就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而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他也是这样践行的。比如打坝,由于缺少大型机械,所以都是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习总书记也没有手套,他就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偷懒。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最好例证。

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当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基础知识来充实自己,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就如《少年中国说》所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就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为了一个更加繁荣的祖国而奋斗。

17口腔方卓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