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练习1100天小结

2020-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久_ab87

最近看完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原来这位号称“最后一位中欧知识分子”,竟然实质地深信“语音本是人道和理性之真理的创造者和存载者”(P140),并因此对很多现象表示失望……

书的副标题是“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难怪。他的文章多数在六十年代写就,半个世纪过去了也就淘澄出这些篇章,收集成书,实现了一位文艺批评家以批评作为作品的宏愿,了不起。

在书中还专篇讲《K》,引卡夫卡:“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冰海。”态度极其认真,让我想到,他应该比较少以消闲的心理去阅读。读的每一本书都算数,这也很了不起~

在《两种翻译》中又引菲茨杰拉德翻译的奥德赛第十一卷内的几行诗:

将来,死亡会从远海袭来,
温柔如雾之手,抚摩你,
值你衰疲的岁月,
富有舒适的晚年。

他喜欢“温柔如雾之手”,念念不忘。如此看来,菲茨杰拉德确实是译者高手啊。然后又连带着想起翻译他小说的巫宁坤。

想起当年,进大学读工程系之前,常常溜进文学图书馆里,多少次直奔荷马史诗而去,竟然都没记住译者的名字,单是记得在语言的大海里漂流的美好,一直一直保留在心里~

语言是会生根的。语言可能并不负载真理或正义。只不过,在适合的时间遇到适合的语言大餐,是会在心灵里面筑起一座花园的~而这座花园,任何时候回访都可以!是一种很实惠的财富呢~

……

最近,两会闭幕。万众瞩目的《民法典》出台,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正如大山临盆,产下的不知会是什么。这是一种期待过久后产生的疲惫吧。

尤其是里面还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东西,例如:

离婚冷静期。
房产权不保证延续。
口号写进总则。……等等。

考虑到我们的国家以家长式主宰了私人生活,这部原本是私法典的文本充满了公权力介入的意味也很正常。

如果为法典问世而手舞足蹈扬尘庆祝,应该不至于?一切都是炮制而已。相比于老德吵架吵十几年(德国民法典的诞生),这部为了献礼而作的法典并没有那么严肃,只是满足了“从无到有”,可能满足了政策口号上的某种自信,而未来的路尚漫长……

法典不是解决一切的方案,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与其扬尘舞蹈,不如静观其后效。

倒是想起2012年清明节前夕,去参加二环深夜徒步,路上和一个清华小妹聊到了民法典,小妹说,她老师也是参与其中的一位专家。那时候我们都很期待,是真的。那时候中南海里面似乎有戒严我们也是不太在意的。只记得长安街上玉兰花都已快谢掉了,像卫兵一样顶着一头绿叶站在夜幕里。

天亮之前,我们绕了二环一圈。也算是脚步丈量了一下北京内城。

有些琐事,就会在心里埋藏好多年,就等着被不知什么激发起那份回忆。

考虑到现在足迹所限,还真只能在回忆里重游一下世界了。普鲁斯特为什么可以无限耐心地写下去,写下去,大概也是同样原因吧。

下一个30天,在赶来的路上呢。

图片来自小友:儿童节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