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022-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冷小姐

1.社会互助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会使群体成员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从社会互助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简单表述为: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据此,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处于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中,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动力,使学生能互勉、互助、互爱。

2.动机理论。学习和求知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人际交往相互作用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

3.接触理论。阿尔波特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组员间的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观点、意见相互碰撞中都获得收益。

4.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被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总结或领悟到他人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行为。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合作,必然也能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任何一个小孩到任何一个新的场所只要有同龄人她是绝对不会把目光注视到大人身上的。据此,合作学习让学生心智情感在同伴交往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6.学习兴趣激发的理论。大量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据此,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习方式的灵动和多样、学习过程的竞争与合作、学习目标的不断达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深刻的思维状态,改变课堂教学中被动沉闷、学习效益低下的状况。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课程研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