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学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9期“学”专题活动。
不同于其他游客,仁康没有选择游览车,就在这个天然氧吧打卡吧。他漫步在林间,满耳朵的蝉鸣和其他不知名的虫叫,山势有坡有坎,浓荫蔽日,午后些许阳光漏射下来,流水潺潺,不经意间就入神了。
高德地图导航“观音禅寺”,是有一条平坦干净的大道的,可心绪不宁的仁康却偏偏拐进了原始丛林般密林里,一层一层青石阶梯,每层由四块八十公分长、四十公分宽、四公分厚的石板砌成,长宽高测算了一下每块六十多斤,这么高这么远一路铺过来,真是个大工程,那些肩扛手搬的劳力们,在铺就通往佛堂的道路时,一路向上,心里肯定不会感到疲乏困顿吧。再往前出现了“菩提步道”,布道的菩萨,路旁音响里佛音袅远,眼前几棵抱团的青松,巨大鱼鳞状树干,老藤缠绕而上,活脱脱一个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步一趋,一躬一拜,内心渐渐清明澄净起来。
到了,原来禅寺坐落于山间的大路交汇处,看来还是要方便南来北往的香客。山门前蹲着左右两块石碑,一为“欢喜地”,一为“愚顽可度”,想来度开了愚昧顽劣,自可欢喜吧。山门正中黄灿灿大字“南无观世音菩萨”,进去“天王殿”和“不二堂”分立两侧,“大士阁”居中;再径深去,“大雄宝殿”里供奉巨大的释迦牟尼卧佛,四周殿堂相对,庄严宝相。寺里香火鼎盛,青烟缭绕。人来人往大都是年轻男女,叩拜、敬香、求签,一应俱全。
这时间,仁康忽然注意到大士阁四周的禅语意味深长:“大道不离只要回光同本得,法身原具若能转物即如来”;“莫向外求清静为心皆补袒,本来具足慈悲济物即观音”;仁康看起来有点懂,又有些悟而不得。若能转物即如来,济物即观音,原来佛性是如此宽容。
四十九岁的仁康本是过来散心解郁,而并不是要看香火卜吉凶的。他本不信佛,可近几年生意场的一桩接一桩败笔,让向来自信的他也不得不开始信命了。仁康二十来岁就开始在商场里打拼,卖过服装、倒过水果,开过网吧,忙过超市,什么赚钱就搞什么,早些年头简直是在捡钱,随处都是商机,随时都有漏捡。可近些年,市场几乎一夜之间萎缩了,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好些老哥们都放下老板的虚架子开始跑滴滴挣生活了。市面上的买卖越来越惨淡,他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仁康庆幸前些年的保守和警觉,及时从一些投资中抽身,日子还不算艰难,这两年主要在观察行情,不敢出手。人到中年,容不得那些闯世界的想法喽。
仁康书读得不高,却喜欢附庸诗词风雅,闲时也爱弄些文字,书山词海中访访名师,自己虽然不擅言辞,却也自得其乐。今日在观音禅寺的烟青雾瘴里,不知怎的,他想起了六十六岁的苏东坡在被赦免回返中原,途径镇江金山寺时,留下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题金山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0年,病逝前两个月东坡居士用这首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写二十岁高中进士的高光时刻,也未提及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帝王和皇后,对他无以伦比才学的追粉。在生命的最后一站,他想到的是自己三处流放之地——黄州、惠州和儋州。“不合时宜”的东坡居士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刚直不阿。他强烈反对过新法,也切中时弊地抨击过旧法,他不站帮派,他只从黎民疾苦出发,无问政治。所以少年得志、声名远播的他在官场并不得意,始终都在贬谪的路上。
观音禅寺门前一棵古老的“人面子”树,树干遒劲有力,绿意盎然,据说它的果实酷似人脸,在不同季节会根据温度、湿度、日照的不同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和颜色。树下绿荫凉凉。仁康想想自己这半辈子,颇有感触,翻出苏轼的大事记,梳一梳这位仰慕已久的巨人轨迹,查一查这个大起大落的人生传奇。
二十岁名满天下,文章锦绣冠绝。可是,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儋州,十二个州,颠沛流离,足迹跨过大半个中国。从1071驳斥王安石被贬外放,到1079年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受尽凌辱几近死亡边缘;1086年重新启用至1095前官至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大学士,1095年又被新党贬出京师,直到离世,职业生涯中整整有二十年都在被边缘被贬谪被流放。
仁康想换作自己,这样的绝境崩溃有没有?绝望有没有?痛不欲生有没有!比起东坡,自己生意场上的变故又算得了什么?果然,所有的痛苦、迷茫都来源于个人的视野和认知,而不是事情本身。修心问佛?抑或……?
九死一生后,缺衣少食的黄州五年,没有让苏轼沉沦,反而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刻。“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临江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定风波……这些艳绝词史的华章,竟然都是在黄州这个蛮荒之地成篇的,这些无用之学的酝酿和新生,成就了苏轼,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理和最富特立的人格。
看到这里,仁康释然了。《庄子• 人间世》中有一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位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就藏在那些“没有用的事情”里。生命旅途,需要这些“无用”的东西构成一个人多样性的精神支柱,让人心变得更坚韧更加百折不挠。诗书礼乐,这与仕途名利的钻营取巧毫不相干,但是当你被现实击溃时,当你在社会鞭打时,当你的清高自信被世俗的利刃刮削得遍体鳞伤时,能够支撑着你坚持正直,坚持善良,坚持真相、坚持努力的,是那些平日里自觉得无用的东西,它溶解在你的骨骼和血液里,它镌刻进你的思想和灵魂中。这些无用之学,化作了一切艰难困苦的溶解剂和催化剂,环境越是困厄越是恶劣,越能激荡出昂扬卓绝的襟怀和毅力。
作家杨绛说过同样的文字: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下山路上,照旧是幽凉、蝉鸣,仁康心里禅意满满,脚步激动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