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2:人生要做减法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学习的新一桑

大家好,我是新一,读书是我的爱好之一,但一段时间后发现书中很多知识变得模糊不清了。“教是最好的学”,所以我准备开一个《读书笔记》专栏,把读的每本书的章节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工作、阅读经历,通过文字输出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书友们多交流,从而更深刻、更多角度的“吃透”书中的精华。

前情概要:

在《见识》的第一章里,我们通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获得幸福感,成功只是手段而已。并不是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因为社会是分层级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我们能更泰然自若的看待结果。

人的影响力可以有3个维度:宽度、长度和深度,迈克杰克逊的音乐属于宽度大,但深度长度不够,莫扎特则受众面不广,但一直都在流传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应该提高自己在长度和深度上的影响力,比如写作、比如做好当下真正有价值的事。

我们也讲了父母需要先成熟起来,因为父母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未必适用,过度干预不仅会阻碍子女的发展,也会培养出一个“巨婴”。有些弯路必须走,有些跟头必须摔,这样才能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见识》的第二章——人生要做减法。昨天我跟一个前同事聊天,问起最近怎样,对方说“忙啊,忙到怀疑人生”,自从阿里的“996”出台后(我一个在阿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是9116),似乎很多公司甚至员工“以忙为豪”,觉得自己越忙就越有价值,有些人每天很忙碌但回想起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那这一章你就应该好好看看了。

不做选择的幸福

承接第一章,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如何获得幸福,有这么一个现象,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印度人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论聪明、用功等因素,中国人并不比印度人差,那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语言、国际原因外,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提出: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造就了他们的成功。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印度人在婚姻和职业上的选择比其他人都要少,他们现在依然保存门当户对、父母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而不是自由恋爱,都在各自的阶层中择偶。然而据调查,印度人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并不比美国的“自由意志”差,甚至更高。

印度人不仅在婚姻中是这样,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印度的经济水平不高,很多人出来工作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印度,当然极少数名门除外。正是由于没有退路,绝大部分到了国外的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挖空心思的把本职工作做好。

相比之下,很多美国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经常不能专心在一个公司或一个领域做太久。我之前在一家英语在线培训机构担任运营经理前,花了近3年的时间从文案、需求整理分析、产品原型绘制、用户调研、活动策划、项目策划各个方面都摸了一遍。

但很多新员工在工作第一年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杂,然后去选择另一份工作。但其实所有的经验都需要积累的,我见过太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一年换了7、8份工作,结果什么都没学到。

年轻的时候虽然机会成本小,但是也不能随意挥霍,当然我也不是推崇要在一家公司干到死,尤其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拥抱变化。

芝麻和西瓜

在选择过多的时候会出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听长辈说,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总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比如: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省钱难道不对吗?我自己其实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我爸爸经常会带着我骑半个小时自行车,去批发菜场买菜,就为了便宜几块钱。所以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吴军老师你不懂我们穷人的生活。”

可是当我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发现,这并不是关于“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先不说这样时间效率低,最糟糕的是这会让我们渐渐习惯一种低层次的追求。而人的心志一旦变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走到高层次上去了。

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爸爸的这种行为影响着我,我初中的时候为了省一块钱(当时普通公交1元,空调车2元),在炎炎夏热苦等一辆普通公交,结果中暑+迟到。大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经济独立,不要家里钱,每天在食堂的伙食费加起来7块钱,结果身体严重亏空,吃了3年中药还没调好。

曾经辉煌的雅虎开发过无数条产品线,没有一个是第一的,都是芝麻般的贡献,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我们可以想想,要捡多少颗芝麻,才能有一个西瓜的重量啊。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关注一些蝇头小利,把目光放的更长远,这才是捡西瓜的思维。乔布斯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一大堆的产品和项目都是小芝麻,全部叉掉,直至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他们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外,我们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经常和一些企业高管、老板聊天(和成功人士交流是最快改变思维方式的),参加一些读书会拓宽视野,同时大量阅读写作,跟他人分享培训,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财富。

你也不必担心跟别人分享这个观念,因为大部分人见到芝麻还是会去捡的,捡的多了,芝麻就留给有智慧的你了,前两年阿里程序员抢月饼的人,就是把心思放在捡芝麻上嘛

古人的智慧

庄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必须有所舍弃,不能什么事情都要做。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效率很高,有的人却只是一味的忙碌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跳出思维定式”,首先想动的应该是少做事。我们换一个角度逆向思维一下来看看,生命是由有限的时间构成的,既然如此,还在做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岂不浪费?

因为生病有限,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少做事,做好事。低水平上做事是一种线性模型,花两倍时间就能获得两倍生意,我之前做英语老师的时候也是,上一小时就是120的课时费,2小时就是240,不会变成500。

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做更正确的事,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富人思维,二八定律说的也是这么回事。但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因为看到小便宜想去占事人性的弱点,今天谁请你帮个忙,给个300元就去做了,明天谁给你一个外块机会,你又去挣了1000元,周而复始,没有精进自己。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大大提高了,但是我们一定比18世纪的人过得好吗?书中就幸福感提出了3个维度可以值得我们思考:

1、爱情和婚姻。从目前的离婚率来说,似乎我们并没有比18世纪的人更幸福。

2、对未来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确定明年会比今年更好,那他就是幸福的。但是我身边很多朋友对未来是迷茫的,甚至是悲观的。哪怕目前腰缠万贯,但知道明年会破产,也是无法高兴起来的,前几个月韦博英语的倒闭值得我们深思。

3、生活的态度。书中提到了“贵族”一词,并不是说要我们多有钱,而是学习那种内心的责任、过着从容而优雅的生活,遇到危险和困难依然镇定自若,而不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做人和作诗

最后我们以《红楼梦》里的两个典型人物来结束这一章的学习,很多人喜欢薛宝钗,因为她“会做人”,情商高,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喜欢的有点,而林黛玉则恰恰相反,很多人对她的感受就是多心、柔弱、小心眼。

但吴军老师在书中提出,在生活体会比较深刻之后,会发现这是一种作诗的性格,那什么是作诗的性格呢?她是只要意境、浪漫和理想,同时不失率真。在红楼梦里,林黛玉看不上薛宝钗的”会做人“的俗气,只有贾宝玉懂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光有作诗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作诗的性格也是必不可缺的,不然整个社会就是庸俗的社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这样的“诗人”,比如李白、李商隐、屈原等等。

中国这些年发展迅速,所以会太讲究功利,梦想和理想听起来虽然俗,但我从自己创业的经历上来说,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在这个社会活的更“幸福”。

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海选里,清华博士粱植问三位导师自己现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被高晓松怼。大学现在几乎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所,缺少了人生和理想,诗和远方。也许这也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问题吧。

最后的最后,我想吐槽吴军老师的书每个章节的标题似乎跟内容有相关的,也有不相关的,也许是我现在道行太浅,还需要提升。

思想碰撞: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有都“显得很忙碌”,是不是每天都被排满了很多事,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减法的呢?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