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0思考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25人  财扑船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一些当前面对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如果要想工作快速推进应该把所有问题记录在案,然后通过轻重缓急把问题罗列下来。然后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初步沟通过后,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大纲,共分为4个点“产品、用户(流量)、方法、价值”。

产品代表着我们决定带给用户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做什么)

渠道意味着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我们产品(用户的获取)

方式则说明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进行商业变现(具体的方法)

价值是我们为用户提供什么形成一个产业链(最后的目的)

一:产品的选择

我们始终不能跨越的一个坎就在于对产品的选择上,到底是做金融还是游戏?都处于一个十分迷茫的阶段,产品不能选择导致后面几个链条不能有效结合。那么眼前面临的问题如下:

1:大方向的确立,到底做金融还是游戏或者小程序?

2:什么样的产品符合我们现有资源的匹配和认知?

3: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到一个好的产品出来;靠以往的认知?靠逻辑的推理?靠取经他人的经验?

思考一:我们迷茫不在于没有选择,有时候还在于有太多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对比,就好比选择同时和多个姑娘相亲,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审美观和逻辑,比方说颜值,情商,学历,道德等多个维度去评判。最终找到一个综合得分的小姐姐作为候选。

解决方案:

第一步对比法则:我们可以挑出不同的行业来做对比,比方说电商,金融,游戏,知识付费等等。然后根据我们自身的认知和粉丝产品属性多维度做分析。分析可以多个维度来探讨,下图为参考;最后算出综合得分情况,确立大方向。

第二步漏掉法则:通过第一个方案我们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大方向的确立”。进一步采用沙漏型分析方法细分市场,如下图所示。比方说大方向我决定做电商,进一步我在细分到电商中的一个细分化领域,比方说是卖食品还是服装等等,在进一步细分到干果。最后细分化到干果的具体类型(开心果,碧根果,核桃等等),通过层层递进最终确定自己的细分化市场出来。

在每一步递进的过程中避免个人的主观想法,注意别让自己的左脑潜意识下判断。我们要结合第一步的方法,每一个层面递进都采用对比法则,最终确立产品的最终形态是什么。这样的产品是数据分析出来,而不是人为的主观偏见选择。

通过上面方法相信已经能够确定一个具体的细分化产品,产品+流量+方式+价值。这套逻辑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 产品。

产品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用户进行价值赋予,不管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还是狗身上,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得到羊毛。所以按照我们最开始确立的大纲进一步推进到流量这个步骤,PS:流量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渠道,用户。

我们讨论过一个课外话题,公司资源分为4种“粉丝资源,微信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

我们要选择性放弃其他资源的利用,最终确立为动用公司的粉丝资源+技术资源。粉丝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只是这里的流量是分散的流量。因为势能分散不能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出来,只有当他们聚集起来后才能爆发出巨大的威力。我们可以把现在存在于各个分公司的微信流量导流在一个平台下,可以把前后2两种流量分别称为“火炮流量和原子弹流量”。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另外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整合现有分散在各个渠道的流量到一个平台下面,其次我们要利用现有流量做二次传播,不断的裂变最终形成原子弹流量。同时带来另外2个问题:

1:我们现在要通过什么平台来聚合用户?

思考:现在主流的市场所采用的方式还是网页+APP+公众号+小程序;我们现在不能预估平台在于我们产品本身还没有成型,它到底是适合公众号推广还是APP都是一个未知数。只能等第一个问题解决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思考的框架不会挑出这个模式。

2:产品是采用什么逻辑做裂变和推演?

能够确定的一个点就是我们只能把公司的资源做一个跳板,不能完全依赖于全部流量都靠在此获取。讨论结果是我们一定要做裂变,利用粉丝做二次传播。比方说粉丝资源是1000万,我们从中找到5万个人成为我的用户,他们每个人在为我带来3个用户。我们的平台体系就能达到5+15万的流量。

为什么用户愿意为你裂变?

其中有2点我认为很重要,第一是方法,第二是价值。接下来在谈大纲最后2个点,“方法和价值”。如果是前面两点我们讨论的是“做什么(产品)和在哪做(用户)”的问题,后面2点就是讨论怎么做(方法)和这样做的目的(价值)!

第三步:方法:我们如何塑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方法为模式,就是我们准备通过什么样的模式来完成我们的商业构想。一个好的商业是应该具备驱动性,不管这种驱动是“自发行为”还是“流量运营结果”。最终的目的就是驱动用户。作为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手里面有几千万分散的粉丝资源,我们首先考虑“转换用户”。然后把他们聚合在一个平台体系下这就是“沉淀用户”,最后让这些用户再次为我们做传播“裂变用户”。

手段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这里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转和沉最后实现裂变”。转换是我们要把产品带给有需求的用户,最后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价值。转换的用户最怕的就是一次性成交,把商业生态建立在一个“弱关系”上面。要想把“弱关系”变成更为强大的“强关系”我们就要说到后面的一个面“沉淀用户”。

只有把用户给沉淀下来后,我们和用户才建立了一个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能让给我们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价值塑造”;

四:我们要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是灰色产业,我们可以把流量的驱动看做是欲望的结果。很明显我们现在不想打擦边球生意,想利用现有的粉丝资源做其他资源整合。

最大的价值我始终认为是一群人为了一个事情去拼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原有的商业模式是用户和商家是对立的,一个人的资产成了另外一个人的负债。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把用户聚合在我们的体系下,形成大家的共同利益,最终就能做一件大事情出来。这就是价值的塑造。


思考推理:兵法上面说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在商业中我们也总是想面面俱到无所不备,但是我们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什么都我最好别人吃什么?

比方说产品和渠道都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商业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资源和注意力都分散在各个面,只能先打磨一个面。比如先把产品给打磨到极致,以至于市面上没有人能够比我们产品更有优势,代表企业(苹果、宜家、MUJI、奔驰)。或者说我们产品没别人好的时候,我们就打磨模式。在模式上创新于对手,改变原有的产品逻辑(代表企业:滴滴、瑞幸咖啡、弹个车);或者说我们把服务给做到极致(代表企业:海底捞,5星级酒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思考,我们只要保证大多数业务面是牢靠的,然后找到最有优势的一个点来驱动,把所有的资源和注意力全部投放于此,最终形成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当初众银家就是在模式上创新,但是后面为什么没有别的企业比他做的好了?因为大家还是在模式上做对比,我们能不能挑出框架思维中考虑问题,从其他面做突破。比方说服务+社区运营。我做分销还做培训,教大家怎么做流量,做数据,做用户群体建设。还设立奖金,比方说每个月挑5个最好的运营群,每个群奖励5000元给群主。当然只是举例,这样的方式有很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