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双成对”红楼梦,无限蕴味在其中
作者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于《痴红初语》。
《红楼梦》当中,有一些人成双成对出现,当然,这里的成双成对,不是男女意义上的成双成对,也不是显性的成双成对,而是隐性的成双成对,并且需要读者的深深地体味揣摩,才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现笔者撷取“几对”进行介绍,揭示一下作者创作目的和写作意图。
贾母和刘姥姥一、一对老太太,身世各异,命运迥然不同——揭示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在《红楼梦》里有两个厉害的老太太,这两个老太太,名震整部《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个是贾母,贾府的“老祖宗”,贾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贾府的“老太君”。另一个著名的老太太就是刘姥姥。这两个老太太,家庭出身天壤之别。贾母出身金陵世勋史侯之家,又嫁了个门当户对的贾家公子贾代善,在娘家,“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在婆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贾老太君因为出身,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而刘姥姥呢,“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刘姥姥日子艰难,可想而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的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许多人在分析《红楼梦》时,不再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这是非常错误并且是有害的。须知《红楼梦》所记述的时代,是我国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贾母和刘姥姥身世不同,她们所属的阶级也不同。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我们只有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才能正确深刻的认识《红楼梦》的一些现象。作者为什么安排刘姥姥进贾府?一是刘姥姥一家贫穷到了极点,“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说白了,刘姥姥进荣府,就是乞讨,乞求荣府能够施舍一些银两度过寒冬。刘姥姥二进荣府,不过更近距离的观察了封建官僚家庭的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家连一间不漏雨的屋子都住不上。再看看贾府,在大观园里,一个小姐一出院,外加几个使唤丫头!通过表现荣府衣食住行用及玩乐(精神生活)呈现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可以说,这一对老太太,通过描写她们的身世不同,揭示了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彰显了封建社会严重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贾政和贾赦父子二、一母生二子,二子大不同——为官当以德为先。
贾母有一对儿子,贾赦和贾政。作者曹雪芹写这两个儿子用意是什么?贾赦和贾政代表着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代表着两类不同的官僚。一类只知吃喝玩乐官德较差的一类。另一类堪称清官,有着比较好的官德,也尚知道勤政爱民。贾政虽不像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比如说包拯、海瑞、林则徐,但是也有着比较好的声誉。最后二人的结局也完全不同:贾赦被革去世职,被发配到边疆效力;贾政得到哥哥贾赦失去的世职,并且免遭祸患。这说明,良好的官德多么重要,为官必修德,为官必厚德!
邢王二夫人三、两个太太两种命,原因只是“性”不同——性格决定命运。
首先声明,这里的“性”是指性格而不是性别。贾母有两个儿子,自然就有两房儿媳妇,邢夫人和王夫人。这两房儿媳妇因为性格不同,因此为人处世也差的很远,导致两个人的命运也差的很远。用贾母的话说,邢夫人太三从四德了,做的有点过火,唯大老爷命是从,从不规劝。我们都知道,妻贤夫祸少。邢夫人不敢劝自己的丈夫,由着丈夫性子乱来,不像宝钗有“停机德”。因此,贾赦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能不说与邢夫人没有任何关系。而王夫人,本来自己丈夫官德比较好,又能在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敢于规劝丈夫甚至同丈夫作斗争。母以子贵,王夫人对任何人做出对自己的儿子不利的事情敢于先发制人,金钏之死,晴雯之死,芳官遁入空门,莫不与王夫人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王夫人一手造成的。可以说,在涉及到自己重大利益问题上,王夫人表现的非常决绝。同时,同时,王夫人对自己的婆母非常孝顺,得到了贾母的高度认同。王夫人除了宝玉这个儿子之外,尚且还有宝钗这个儿媳,最为庆幸的是,自己大儿子贾珠虽然早逝,但是孙子贾兰能让贾府出现“兰桂齐芳”的中兴局面。综上所述,王夫人的结局肯定比邢夫人好的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
李纨和凤姐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要抓住主要矛盾。
可以说,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和李纨作为贾家一对儿媳妇,一对叔伯妯娌,脾气禀性和为人处世大不相同。“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治焦大,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放高利贷,逼死尤二姐,巧使“掉包计”,充分显示了她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也充分说明了她贪得无厌和凶残狠毒的蛇蝎心肠。她一生机关算尽,但是太过聪明,渐渐失去了贾政、王夫人等人的信任,与丈夫贾琏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糟糕,最后凄惨死去,葬礼都非常冷清(与秦可卿的葬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女儿巧姐若不是刘姥姥救助,险些被卖为奴婢。
而反观李纨,“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织诵读而已。”人们议论李纨,皆以为李纨傻,笔者反以为这是李纨大智若愚之处。李纨做事抓住主要矛盾: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大大的“老好人”,孝敬长辈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尤其注重培养孩子,这是李纨一生最为明智之举。“母以子贵”,贾兰的前途就是李纨的未来。儿子最终没有辜负母亲期望,考中举人,为母亲博得了个“凤冠霞帔”!王熙凤和李纨的最后结局,正应了一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也说明了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贾宝玉和贾环五、本是同根生,奈何命不同——爱拼才会赢!
贾政有宝玉和贾环这一对儿子,这一对儿子都是主子,只不过宝玉是王夫人所生,贾环则为赵姨娘所生。宝玉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呵护,而贾环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厌弃。本是一个父亲所生,为什么他么两个人的命运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可能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母不同的缘故。这句话虽然有点道理,但是却没有说到点子上。为什么同是赵姨娘所生,探春却受到了包括王熙凤在内的众人的尊敬和肯定?这与他们各自的为人处事方式有关。贾环形象猥琐,令人生厌;主要是为人做事不像个主子,连丫鬟都瞧不起;心肠也太坏,处处使坏,更让包括王夫人在内的许多人骂为“下流胚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命运虽不同,爱拼才会赢!
林黛玉和薛宝钗六、既有“瑜”,何来“亮”——有情未必成眷属!
《红楼梦》中,林黛玉先来到贾府,后来薛宝钗一家又接踵而至。来就来吧,又给黛玉和宝玉的关系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先是众人都夸宝钗好,接着宝钗又有金项圈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和宝玉的玉石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被莺儿说正好是一对,黛玉听到了很是心酸,仿佛宝玉和宝钗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端午节贾妃赏赐东西,黛玉和贾家三位姑娘一样,独宝钗和宝玉一样,这也预示着元春希望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黛玉知道了更为心焦。好在后来听宝玉说林姑娘从没有说过让自己留意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黛玉和宝玉才明白双方都把对方视为真正的知己,从此以后二人才成为真正的情侣。一个非你不娶,一个非你不嫁!但是,爱不爱谁,宝玉说了算;娶不娶谁,却是家长说了算,并且自己姐姐元妃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最后趁宝玉和黛玉在病中,凤姐巧使“掉包计”让宝玉和宝钗结婚。弄得一死(黛玉)二伤(宝钗宝玉伤心)。我们祝福情侣的时候经常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很骨感,有情人未必成眷属,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最大最多的无奈!
甄宝玉和贾宝玉七、贾宝玉又遇甄宝玉——时代比人强,人的命运最终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贾宝玉和甄宝玉,好像一对克隆人,又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二人选择不同,导致命运终会不同,但最终受时代的影响,并打上时代烙印。许多读者不解,贾宝玉(其实甄宝玉开始和贾宝玉一样)为什么深深地痛恨学习《四书五经》,痛恨谈论仕途经济,对贾雨村之流深恶痛绝,在已经中举在别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仍然遁入空门?这得从《红楼梦》这部书成书背景谈起。
曹雪芹生活的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是满清封建王朝声势最盛的时期,也是开始没落的时期。不仅统治阶级在人民头上的凶残暴戾有增无减,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以致互相残杀,也表现得非常尖锐。当时的那些皇亲国戚,有的被杀,有的幸免于死,但因为受尽种种苦难,意志消沉,走向不问世事的佛门、道教里去寻求解脱;有的即使没有受到牵连但受到了教训,心怀戒惧,亦纷纷走向这条道路。因此,“佛、道”便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出现“好了歌”,为什么信佛、信道的人何其多!贾敬、王夫人、迎春、惜春、妙玉、慧能、芳官……数不胜数。尤其许多正处妙龄时期少男少女遁入空门更让人觉得惋惜。这说明,时代造就人,时势比人强,人的命运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作者最后安排甄宝玉中举并出仕,与贾宝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证同类宝玉失相知),是让人们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致过分的失望,就好像鲁迅在夏瑜的坟上添上了一个花环。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探讨个人命运和时代的出路,进而引发人们改造这个社会、改造这个时代的强烈的要求。
以上是笔者对《红楼梦》 比较写作方法的运用的理解。但是,正如笔者在开篇指出,这种方法有的明显,有的需要读者细细体味才能把握。当然,这种方法运用实例在书中还很多,作者肯定挂一漏万,在这里,笔者只不过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希望更多人写出更多作品,共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