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格律系列海棠社诗词海棠

【海棠社】诗词讲座第十三讲·古风

2017-11-26  本文已影响82人  诗词海棠

  海棠社诗词讲座第十三讲(长安老师

                              古风

一,古风定义

          古风是古体诗的惯称,又叫古体诗歌,是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定义性称谓,古风总体上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四、五、七言兼用的,总称为七言,从三到十一个字不等而成句的,称之为杂言(李白玩的最666)

          古体诗有“用韵宽”、“不拘对仗平仄”“篇幅不限”等鲜明特征。

          其中四言古诗以“建安诗派”为高峰,唐宋以后逐渐以五古和七古为古体诗主流,今天在这里就以我自身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认知度权且分享一下,如有不恰当处,欢迎斧正。(完全自创,没有查阅资料)

二、古体诗重点

        1、我认为古体诗形制上虽然不拘一格,但是也应有其自身的规矩,首先应适当对仗,那么这个对仗该如何嵌入进去呢?第一,描画细节的时候宜对仗(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第二,夸张比兴的时候宜对仗(例如白居易《长恨歌》)第三,寄情入景的时候宜对仗(例如韦庄《秦妇吟》),诸如此类,不细说。

      2、古体诗在押韵上,第一种是柏梁体也就是俗称的一韵到底,且只押平声(例如曹丕《燕歌行》)(杜甫《饮中八仙歌》),还有一种是转韵体,转韵虽然没有严格要求,到底何时转韵合适?我且说说我的看法,首先强调,转韵适合八联以上的古体诗,再者,转韵应在一个段落完毕衔接下一个段落的时候转,其三,如全诗无段落内容区分,应至少四联一转韵,利于朗读美感。其四,特殊体裁(如应制体)可双联一韵。

        3、古体诗个人认为是应该以意为主的,下次之前应有一个中心思想,你要写什么?你想表达什么?很多人拿起一个主题,只因为不想受韵律平仄限制,就将自己的作品定格为古体诗,那是大错特错,我认为古体诗的难度高于近体诗,越是自由越是容易写的不知所云,往往写出来前言不搭后语,铺陈叙述不到位就开始很突兀的抒情。还有一种作者,一首诗中一会扯东一会扯西,一会说南一会说北,以为只要辞藻堆砌到位了,读起来有美感了就成功了,那更是大错特错。还有另一种作者,通篇十几联甚至二十联三十联,篇幅巨大遣词造句也很华丽,但是口水话一而再再二三,每一句除了用词不一样外归总起来几乎一样,这样的诗是不值得咀嚼和回味的(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拿起古体诗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抒情,动辄洋洋洒洒几百字,其实一句就能表达完毕)

        4、古体诗是不适合闺怨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闺怨的思想撑不住古体诗宏大的篇幅,第二,闺怨口水话过多,容易造成华丽有余,思想不足。

        5、古体叙事,我认为此题材是古体诗的最高境界,也是诗词中的最高境界,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因为叙事诗不仅仅要求的诗形制上的美感,也要求了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叙事诗既有诗词的艺术美感,也有小说戏曲的内容详细,而且兼具了细节描写、启、承、转、接、合等一系列诗词要点,并且环环相扣,一环缺而整环破,写多了成了口水,写少了又不足,个中滋味实在难以吃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韦庄《秦妇吟》)

        6、总体来说,从古体诗意境出发,欣赏一首古体诗,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叙述性要层层渐进,像剥洋葱一样,无违和感无突兀感。其次,杜绝口水话,一味的重复前一句已经表达过的东西。再次,要看诗的结构是否合理,铺陈奠基是否到位,抒情总结是否足够有渲染力。第四,要看其诗骨架有没有散,有没有感觉到有一根脊梁直插全篇。最后,读完其诗你是否感觉到了深意?是否触动到你的内心?是否想去回味?

三、案例解析

第一首《柳如是》
题目:七古·致柳如是
作者:婵衣
秦淮画舫兰篙渡,玉管传声素辉斜。
木槿花西月锦绣,芙蓉叶上芸香冽。
半径烟霞袖底飞,一泓海水杯中泻。
绛云楼畔凤簪剑,红豆馆内凰珮玦。
东风虽借上紫闼,终忆故园玲珑月。
才高傲骨奇儒士,铁腕银钩痴魂灭。
昔日伊人化风流,今朝此地皆花谢。

赏析:

        这是一首人物诗,全诗共七联十四句,前四联全部用来修饰,且此修饰却没有起到较好的铺垫效果,第五联开始破题,我要说的是节奏感猛的强烈起来,然而三联的陈述量却远远不够,造成了典型的堆砌有余而中力不足,第一联前半句点明了人物籍贯是在秦淮河畔,“画舫兰槁”也进一步交代了人物的生活背景,后半句进一步晕染了秦淮河畔那种风花雪月、莺歌燕舞、曲乐飞声的氛围,但作者的高明之处是没有一味的描写景象,也用了“渡”和“斜”两字来刻画富贵风流背后的凄厉本质。第一联的开题是成功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张力不如第一联,也几乎是在重复第一联的意像,但是这两个对仗用的十分工整,但是第三联后半句显得突兀,此“一泓海水杯中泻”实在用的牵强。第四联是个过渡联,作者有其高明之处,能够做到转承,开始从意象转到人物身上,第五联和第六联是全诗的高峰,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开始抒发作者对于柳如是这个女性人物富贵却又凄惨、清高而又低下的矛盾人生的感慨,较为成功,读到这里,读者本该刚刚进入状态,但是败笔来了,正在此时,刚刚打开了读者的味蕾,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读者里里外外淋的透湿,那突兀的不能再突兀的第七联就这么赤裸裸的出来了,没有半点铺陈,没有半点缓和,直接就从最高峰跌了下来,全诗瞬间结束,结束的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束的那么冷不防,结束的那么让人想扔手机,这就是全诗的最大败笔。

          总体来说,作者有一定的书写功底,但没有一个完备的主观意识,全诗短短七联可谓是华丽有余精神不足,辞藻过分艳丽,渲染上过分依赖意象,缺乏脊梁,架构上紊乱不堪,而且刻画人物不够深刻,没有能够打动读者引起共鸣的感染力。不过作者在对仗和炼字当面有一定的功力。

第二首《悟真》
题目:七古·悟真
作者:喵喵
一掬清朋泪,三两笑语痴。
行尽风急处,坐看云起时。
往去无多路,归径亦谁知?
今朝有旧识,复得妙心迟。
挥笔言漫漫,笺落几重诗。
浪寄璞荒意,致我悟樊思。

赏析:

          首先,全诗的韵脚是个亮点,每一联上半句仄声收尾,下半句都押平声韵,口感上抑扬顿挫,上口率高。

          第一联上半句“清朋泪”不恰当,我百思不得姐,“掬”是两手捧起的意思,在这里用的比较奇,概括性都在这个字当中,然后后半句又太平庸,而且读起来没有内涵。第二联将王维原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换汤不换药,虽然毫无新意且过于高仿,但组合起来不论形意都很恰如其分,然后第二联和第一联毫无衔接,中间没有任何过度,读者好似当头一棒,莫名其妙的就被生硬的带到了第二联中来。第三联接第二联可谓是无缝衔接,接的真是666,而且这一句很妙,前半句似乎已经回答了回去的路已经无多了,然后又强硬的质问了一句“归径亦谁知?”,用的玲珑婉转,又有层次感又有值得推敲的意境,可谓是高明(反正我是把这一联反复阅读推敲理解好几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第四联中平,开始换意境了,将宏观开始带入微观,是个过渡联,而且也做到了恰当的转承,但是缺点再一次出现,就是组句组的让人有些摸不清道不明,你说晦涩吧也不是晦涩,但是就是有些难以揣摩。第五联开始进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高潮,即使挥笔的时候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是最后纸上写出来的却又不多。然后,诗该结束了,那如梦似幻、奇词怪句的尾联来了,来的倒也不突兀,只是来的有些朦胧,不管读者理解或不理解,那十个字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在那里,也许我们去理解它需要一生,作者就这样拴住了读者一辈子,直到闭眼那一天,估计也弄不明白这十个字究竟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总体来说,这首五古抛开遣词造句不恰当的因素外,尚可算是一首中平的古体诗,至少有恒定的中心思想和贯穿始终的主线架构,没有偏离,也没有堆砌,反而用最平淡的字词诠释了一定的哲理。

四、总结

          总体来说,写古体诗,意重于形,实重于华,一首诗出来,要给读者带去什么?要让读者有共鸣,不论你是多大的篇幅,要让读者有读二遍第三遍的欲望,记住两点:避免口水话,避免堆砌。


主讲老师:长安旧人,胡豆,陕西安康人,1989年10月生,青年诗人、词人、作家,古诗词专业讲师、古诗词资深学者、国学学者、中国古代史学者、红学者,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海棠诗社成员、长安诗派创始人、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著有诗词选集《七步集》、长篇探险小说《山水图》,诗词犹擅七律、词牌、古体长篇叙事,风格以婉约、浪漫、现实主义为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