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历史美文集萃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三)

2017-08-11  本文已影响443人  边走边唱A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5个小时,北京不是从平壤也不是从莫斯科,而是从法新社的报道里得到消息。当然战争的爆发毛泽东是知道的,但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规模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始,这个并无通报,因为在金日成的概念里是不需要向北京通报的。

战争爆发后,苏联代表马利克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以致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三八线以北,还要求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

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月27日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27日,杜鲁门就命令驻在菲律宾的第七舰队北上进入台湾海峡,美国的海空军投入战场。其实从战后的解密资料来看,当时美军的行动还未得到国会的授权,美国国务院和参联会对于战争的判断还在争吵之中。但是战争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致行动这个判断是得到共识的,所以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杜鲁门命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可能发动的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

1950年初杜鲁门、艾其逊发表讲话的目的主要是挑拨中苏关系,但1950年2月14日,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政府的图谋没有得逞。中国当时没有参与朝鲜战争,因此,美国出兵台海就是美国首先与新中国为敌,使中美两国进入了公开敌对状态。

6月27日,杜鲁门讲话:"……我已命令美国的海空部队给予韩国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已要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所有攻击。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6月28日,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对美国入侵朝鲜,也表示了明确的态度。毛泽东说: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来管,而不是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同一天,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美国政府这种暴力掠夺的行为,并未出乎中国人民的意料,只更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因为中国人民许久以来即不断地揭穿美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霸占亚洲的全部阴谋计划,而杜鲁门这次声明不过将其预定计划公开暴露并付诸实施而已。

195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动员且抗议美国不要干涉台湾。

1950年6月30日 美国不是先向北朝鲜宣战,而是由总统杜鲁门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的宣言!

在7月7日之前,毛泽东与中国政府军事准备是有限的,只是在会议上谈谈而已,但是对于形势的判断基本上认为,进攻台湾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这是谁的胜利,是美国人的胜利还是斯大林的胜利?!可能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占领台湾,美国人不愿意看到,可能苏联人更不愿意!这一点对于当时的毛泽东来说,可能看的还不完全明朗,把这一笔账完全记在了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头上。从毛泽东与中国政府的宣示中,更多的看到是谴责美国对于台湾的干涉!(至于美国人为何会这样做,我们会在《朝鲜战争----美国人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发动了错误的战争吗?》这个主题来讲。)

到30日时,美国海空军的攻击范围已经延伸到三八线以北地区的北朝鲜军事目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另外苏联对于美国的照会也有了回复,苏联人认为,“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行为是半岛内主权的事情,苏联无意干涉!”这无异于告诉美国人,苏联是不会介入的。

在战争之初,朝鲜军队势如破竹,真的四天就拿下汉城,大韩民国军队不堪一击,之所以在7月7日通过84号决议就是因为在美国看来,如果不介入,凭借韩国军队要回到战前的水平几乎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朝鲜半岛势必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7月7 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杜鲁门根据联合国安理会这个84号决议以美军为主组建了联合国军,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同一日,北京针对已经出现的变化,召开国防工作会议。

对于这一新的变化,毛泽东预料的战争形势会发生重大变化。他已经看到问题的严峻。

由记录来看,毛泽东是要粟裕为首,以东野的13兵团为班底组建东北边防军,就像当初对金日成说的那样,在边境上摆上几个军。

“致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裕于七月十六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七月十八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带秘书和参谋人员数人””

这是《毛泽东年谱》1950年7月6日的记载。

7月7日的记载是这样的: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保卫国防、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十日,周恩来再次主持会议研究这个问题。

粟裕因病并未进京,而是因病在青岛住院。

1950年7月8日,远东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授权日本政府组建7.5万人,并增加8000名海外保安队成员。并准备尽快编成4个步兵师,以美式武器装备。

毛泽东这时通过莫斯科和解放军总参告知人民军,要严防美军的两栖登陆,而且将最有可能发生登陆的仁川与元山也一并通知金日成。看不出金日成与斯大林对此有什么反应。

对于此时的毛泽东,其主要目的是据敌于国门之外,将原计划的在边境地区的阻击向前推进。这时候虽然他并没有决心与联合国军进行一场战争,但应该预见到如果联合国军取得战场主动,则突破三八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样势必将战火引至东北,历史上的许多惨痛教训将会重演。如果这样的话,国家的安全利益,领土完整,新中国的政权稳固性都会受到损害和威胁。于是,他数次向金日成与莫斯科提出中国军队入朝,保卫大后方的基地与港口,但都未得到莫斯科的允许。

8月23日晚,毛泽东与雷英夫商谈,雷英夫当时是周恩来的军事秘书,总参作战室主任,这个雷英夫竟然预测了仁川登陆的时间与地点,事后证明他一点都没有错,这个结果也通知了金日成。但是也是石沉大海。

在这里大胆的推测,如果中国军队此时出兵,那么朝鲜半岛的结局会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就是金日成统一了朝鲜,那么中国人在朝鲜的势力与影响必然超过苏联;其二则是重新回到三八线。

这两个结局都与斯大林战前的目的不同,而金日成此时还心存侥幸,想着一鼓作气把联合国军赶下大海,朝鲜就统一了。一个心怀鬼胎,一个做着春秋大梦,从军事眼光来看,与毛泽东都相去甚远。

1950年9月15日美国仁川登陆。正如雷英夫预测的时间和地点,“烙铁计划”成功!

1950年10月月3日,周恩来召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加,警告:“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不管!”

此时,联合国军已经越过了三八线。

这是朝鲜战争的转折点,是中国、美国、苏联决策的转折点!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用不同的眼睛去看,便看到不同!

斯大林10月1日要求中国出兵,此时联合国军已经开始越过三八线,而朝鲜则已全无还手之力,中国出兵的所有军事上的有利条件都已不复存在。

的要求无非说明两点,要么是愚蠢,要么是别有用心!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10月1日毛泽东连夜召集中央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对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因病住院,未参加会议。会议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歧,毛泽东主张出兵。

会议决定第二天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邀请在京高级军事领导人参加,再行讨论。会后毛泽东急电高岗,命令东北边防军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出动。同时,毛泽东起草了给斯大林的回电,通知他中国将于10月15日出动第一批部队。然而,毛泽东起草好的电报却没有发出去。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多数人主张对出兵朝鲜的问题要谨慎再议。决定10月4日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只得收起已经起草的电报,而召见苏联大使罗申并告知,“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是必要的”,因此暂时还不能出兵。不过,毛泽东又说:“这还不是最后决定。”

到了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上主要观点是不赞成出兵,并列举了经济军事政治等等观点。总之虽然各有各的理由,也未就出兵达成共识,结论就是“这一仗最好最好不要打!”

毛泽东原本任命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但粟裕因病在青岛疗养,而林彪的病情更加严重,也无法承担这项工作,于是决定把这副担子让彭德怀来挑。彭德怀于10月4日才到达北京。当天下午彭德怀赶到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看见意见分歧很大。说意见分歧大,意思就是反对意见占了上风。

会后彭德怀与杨尚昆吃饭,杨当时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第二天也就是10月5日,邓小平到北京饭店接彭德怀直接到中南海与毛泽东会谈。

二人交谈的内容无法得知,但是结果是大家都清楚的。就是彭德怀接受了毛泽东的任命与观点。在下午的会议上,毛与彭都发表了讲话,说服还是没有说服反对的大多数,但明确的一点就是,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总司令兼政委,定于10月15日出兵。并向斯大林做了通报。

那么是什么让毛泽东下了决心呢!

从6月27日,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与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事情已经在发生着变化。年轻的中国政权在联合国没有一席之地,即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人最先遏制和采取的措施居然是针对中国,到目前为止,不论在台湾还是朝鲜半岛,中国都面对着同一个敌人,这就是美国。美国人已经越过了三八线,如果不出兵,那么美国人至少会占领朝鲜全境,中朝边界乃至东北就会变为战场,日俄战争以及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又会重演,新中国的安全利益,说的更直白一点,新中国的领土完整与政权稳固都会受到严重挑战!现在有苏联的支持,最少有海空军的支持,御敌于国门之外胜算还是大了一些!

10月6日晚毛泽东接见罗申,告诉他中共中央完全同意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非常差,最严重的是中国没有空军,无法向入朝作战的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此外,中国目前也没有资金购买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所有这些,都需要苏联提供帮助。因此,将派周恩来和林彪赴苏联向斯大林当面汇报。

10月8日金日成收到了中国的电报。得到中国出兵的消息后,金日成感到,“现在我们有了光明的前途”。同日,毛泽东正式发布了关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10月10日,周恩来与林彪在黑海边克里米亚半岛的度假地见到了斯大林,会谈的结果是,由于中国武器装备太差,又没有空军掩护,而苏联的空军“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如在一个月内不用相当数量的、装备精良的部队提供直接援助,那么由于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军队无力支撑,朝鲜将被美国人侵占”,所以决定不再出兵朝鲜。朝鲜除留一部分部队开展游击战外,尽快组织政府和军队向中国境内撤退。应该说,苏联的武器装备半年后才能到达和中国国内面临的困难,都不是做出暂不出兵这一决定的关键因素,因为毛泽东在10月5日决定出兵,并确定部队出动日期为10月15日的时候,对这些情况已经有所考虑。

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会讲已经部分驻扎在沈阳机场的苏联空军还没有作好准备。这必然会让毛泽东对于斯大林的意图有了更多的想法!

是胆怯还是别有用心?成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让朝鲜军队退到东北,除了美国人接踵而来,苏联人立刻也会兵临城下!无论是事实还是阴谋,毛泽东应该都考虑到了!

看的出这是斯大林与周恩来的共同决定,“放弃朝鲜!”不过在电报的末尾有一句话:“等待您的决定!”

在当时,毛泽东同意了斯大林与周恩来的意见。他命令暂停执行5日的命令,要求高岗与彭德怀回京商议。斯大林也通知了金日成最新的决定,准备撤退。

10月13日,高岗与彭德怀返回北京,北京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就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展开讨论。毛泽东依然主张出兵,并说服彭德怀和其他与会者,虽然苏联空军在战争开始阶段不能进入朝鲜,但斯大林已答应对中国领土实行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14日,毛泽东与彭德怀、高岗详细研究了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方案。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当晚召见罗申并告知了中共中央的决定。毛泽东指出:“现在派中国部队去朝鲜是有利的,中国人有义务派出部队。”毛泽东特别强调:“主要问题是必须有掩护我们的空军。我们希望空军尽快到达,无论如何不迟于两个月。”

中国领导人单方面做出的这一决定的确出乎斯大林的意料。接到罗申的电报后,斯大林便立即通知金日成:“我刚收到毛泽东来电,,中共中央重新讨论了形势,决定尽管中国军队非常缺乏武器装备,但还是要给朝鲜同志军事援助。我正在等待毛泽东关于此事的详细通报。鉴于中国同志的这个新的决定,请暂缓执行昨天发给你们的关于在北朝鲜进行疏散和将朝鲜军队向北撤退的电报。”

周恩来已经回到莫斯科,接到毛泽东电报后,立即找到莫罗托夫商议苏联援助的装备事宜。莫罗托夫请示了还在黑海边疗养的斯大林,回答令周恩来难以置信!

“苏联空军只能在中国境内执行保卫中国国土的任务,不会跨过鸭绿江。”

这一次,毛泽东并没有犹豫,断然做出决定,没有苏联空军,志愿军原计划不变,19日按时出动,18日,高岗与彭德怀再次回到北京,这一次不再商议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商议如何打的问题。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梯队4个军3个炮兵师跨过了鸭绿江,彭德怀是先于大部队进入朝鲜的,5个小时以后在一个废弃的金矿矿井里,见到金日成!他的第一印象是,解决朝鲜问题只能靠志愿军了!

对毛泽东决策的几点分析:

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出乎美国人、出乎斯大林、出乎共和国大多数军政领导人的预料,毛泽东要坚持出兵朝鲜呢?我分析共有下面几点原因!

1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杜鲁门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这是将朝鲜战争扩大化的标志之一,基于这些言论与行动,判断是美国人将毛泽东与拉到自己的对立面去的毫不为过!当然,现在看来,美国人并没有判断,而斯大林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并不是局限于金日成的半岛统一战争,目的就是战争的扩大化,由半岛的内战演变成两大阵营的对抗。这一点。斯大林与毛泽东沟通过。但是这些扩大化是以牺牲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为代价的,毛泽东起初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斯大林的意思,但却看透了美国人的伎俩,总之是要与美国人打一仗,在朝鲜打与在台湾大胜算要大得多!

2当仁川登陆成功以后,美国没有遵守联合国有关恢复战前状态的决议,进一步将战争扩大化,这是另外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越过三八线,消灭北朝鲜政权。这样的结局就是把两大阵营的前沿由朝鲜的三八线移到了中国边境,那么势必苏联红军会以合理的名义进入中国东北,造成长期的紧张状态,造成东北亚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

3如果这时不出兵,那么刚刚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势必苏联很难实施,本来就对毛泽东不信任的斯大林会变得更不信任。中苏会被卷入两大阵营在东北亚的对峙当中,而且这种对峙会是由苏联主导的,遥遥无期。那么和平建设就无从谈起。

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考虑,在看似不适宜的时间出兵,出乎美国苏联的预料,也遭到国内大部分军政领导的反对。但是正是毛泽东这一决策,改变了美苏的预期,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