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好课,学做好老师
2018年12月16.17两天,有机会参加了和美课堂举行的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8位专家,让参会的我们大饱眼福,耳福,一节节好课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各位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让我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方向。华应龙老师说:好课如初恋,评价时有很多话想说,但也有很多的话在心里说不出来。现把收获感受总结如下。
一、做一个有远见的老师,培养有远见的学生
在有远见的数学课上,老师定是一个知识渊博,善于整合,关注知识结构,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人。他用春风般的话语激励学生在探寻的道路上坚持,用建设性的言语协助学生达到智慧的彼岸,面对学生跳一跳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不会轻率地说:“这道题就是很难!”而是满含期待地说:“只要花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你肯定能想起来!”面对怕错而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恨铁不成钢的让学生坐下,而是扶起肩膀,告诉全班同学,不要害怕出错,因为人变聪明往往是从错误开始的,让我们在错误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吴正宪老师是有远见的老师,她从一年级的加法模型里看到了交集,想到了子集,母集,她从解决:排队时有多少人的问题到集合图,吴老师说,如果只讲例题,就只会算几个数,我们要想一个模型,能一网打尽排队的问题,兴趣小组的问题,船运的问题。就找到了a和b,两个字母包含了所有。课已止,思未断,情未了。孩子们在下课了还拉着吴老师说他的发现,她的启智让低下的头抬了起来,看到了远方。她让孩子们感觉到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说着说着就懂了。她的课教的不是知识,她在传递一种学习数学的路径,抬起头,大胆表达,每个人都可以走到数学海洋的深处。
她说我们要有大格局,有眼光,要致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首先要有格局,要有统整知识结构的能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需要每一位数学老师的努力!
俞正强老师的远见,体现在他的幽默中,他的地中海头型让人一看就印象深刻,不过,他的深刻更重要的体现在他特别会聊天上。
你知道吗?
什么时间知道的?
怎么知道的?
他一年级知道的,你怎么二年级才知道?做何评价?
看似是在聊,可我却看到了俞特的幽默,风趣和独具匠心的引领,我相信这班的孩子如果长久的这样渗透,一定会知道学习的路径就是: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不能解决解决的问题可以问家长,老师,可以查材料。孩子要学会不停的发问,能力是在不停的追问中获得的。
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老师不能做知识的搬运工,我们要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路径,俞特不只在说,他在做,一步一步做给孩子们看,只有这样,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做一个讲道理的老师,培养爱思考的学生
罗明亮老师说:“课堂至味是道理”,我们要上讲道理的数学课,我们要培养讲道理的孩子。
可是现实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很多孩子出现会做题,但是不会讲为什么,他们经不住老师的追问,这是明显的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把握不住数学本质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定是我们老师的问题,我们一起看看罗老师的课堂。
师:你会数数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谁数出来可以获得奖品,从出示整个的,到出示一个的一部分问:你会用那个数表示红色部分?
生猜:
好几个同学猜不对,老师不着急,等着!
说实在的我都急了,为什么老师还不揭示答案呢!孩子们也在等老师答案,老师就是不说,孩子被逼的自己开始画图。
罗老师在讲座里说:我们在设计课时要让孩子遇到挑战,不给答案,逼他们思考,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华老师也说:我们不能培养孩子的惰性,我们要让他们说,说不出来逼他们用画图,用各种方法表示,就是不能让他们养成,反正我不会时老师就会给我答案的习惯。华老师经典的一句话,“你不说,我能等,这个等,就是教育的智慧,就能达到强振球老师说的: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只有让孩子去做,才能体验,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理解过程,才能到达知识的源头。
三,做课堂的主导者,培养有分享意识的学生
我们的课堂不是优生表演的舞台,教学是全班的活动,课堂的公平谁来把控,当然是在课堂上起主导者的教师。我们来看看罗明亮老师怎么做的。
出示图片,猜红色部分用那个数表示,还是0.9吗?
生直摇头,冥思苦想,想不出来,老师说,数着数着就不行了,又出现讨厌的不满0.1的了。
这是一个学霸把手高高举起来要说,罗老师说,你憋着。这会儿不该你说,最后我会把机会留给你总结。
华老师也要求优生憋着,并表扬他们说,能憋着不说的人是能成大事的人。
课堂上我们怎样做主导者?不让优生回答,他会更纠结,最后才能把事情交代清楚。不让优生说也给了暂时没想明白的孩子时间和机会。让思考飞一会,慢的追上了快的,快的想的更透彻了,课堂上每个人都是主人,都有享受舞台的机会。
好课是什么?好课要避免教学内容浅表化,学生行为惰性化,知识结构碎片化。好老师是什么?好老师要有远见,要逼会学生讲道理,要化错不回避错。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在追求好课和好老师的路上我们要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