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故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年轻姑娘要出嫁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阳春三月,正是春光明媚之时,桃花始开,叶家村村口那户人家的新嫁娘桃花,真真美得人如桃花、桃花如人,双颊和眉眼间都洋溢着如桃花般的灼灼光华,新嫁娘临窗而坐,正等着新郎的迎亲队伍将自己迎娶进门。
热闹的婚宴上,桃花的娇柔美丽和大方得体,得到了一众亲友的夸赞,公公婆婆也对她满意至极,安心的将家托付给她。
婚后,桃花将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家务安排妥当,对人平和热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让整个家庭其乐融融,而且还为夫君生下几对健康漂亮儿女。夫君满心欢心地夸她:“自从嫁来我家,一家人都和和美美,生活过得越来越称心美满,你功不可没。”桃花也不扭捏娇羞,坦然接受夫君和家人的赞美。
院中桃花花期已过,桃子也每年丰收,此时此刻正是桃叶繁茂的季节,难得闲暇的桃花站在院中,回想自己刚出嫁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自己也正是少女芳龄,青春正盛,现在年龄虽然大了,但好在容貌虽多了几分成熟,却依旧美丽,身体也还强健有活力,再看看院子里嬉笑的小儿和书房里认真读书的长子,这些年来,这个家在自己的操持下,外能睦邻友好,内能夫妇感情和谐,上能孝敬公婆,让他们能承欢膝下,下能育儿得当,让孩子健康成长,桃花心中自是欢喜满足。
古代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成为家庭。《桃夭》诗中所赞正是一位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子嫁入夫家后宜其室家和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盛开之时,正是刚出嫁女子最娇美的年纪,女孩娇嫩如花的容貌呼之欲出;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出嫁的姑娘在夫家已经生儿育女,桃树上的累累果实正预示着新娘嫁入夫家后子嗣兴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从累累果实到枝繁叶茂,新嫁娘已经不再年轻,但依旧健康貌美,而且将这个家治理得家和万事兴。
此诗用“逃之夭夭”来比喻女子美貌,乃开创了用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先例,后世的“人面桃花”、“桃花运”无不因此而来。
为何用桃花来起兴?
首先《周礼》规定的正常婚期通常在春季,尤其是仲春二月,被称作“婚月”,所谓“仲春会令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婚月之时正是桃花盛开之际,而桃花的盛开正如花季少女美好的年华,桃花本身娇而不媚,白里透红的美,亦如少女健康红润、娇柔俊俏的容貌,用桃花起兴既符合结婚的时令,又能让新娘的美丽呼之欲出。
其次古人认为,多子多孙是家庭的第一幸福,新娘如桃花般的红润娇嫩,可以展示该女子身体健康,而李时珍云:“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因此桃夭不但是赞美女子貌美如花,而且预示着女子出嫁后再夫家能子嗣兴旺、枝繁叶茂。
再者这首诗赞美的是一位寻常姑娘宜室宜家的美德,桃花,它温婉明艳、朴实光华,但不张扬或冷艳,既不像杏花那么艳丽,也不像梅花般孤冷,就是属于寻常百姓家的,与普通百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样的女子也不是大门大户中的贵胄之女,而是邻村的小女儿,适合居家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