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的三重境界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西洋的马哈鱼
读书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借用宋代名家词章所喻的三重境界,当然是千古之绝唱。无论何时读来,都能体会到那份无际的视野、那种苍凉的坚守、那般忘我的追求。无论何时读来,都犹如超越了时空的窠臼、历经了清苦的煎熬、挣脱了得失的羁绊。

不过,也有一些遗憾。

一是这三重境界,似乎不是学有所获的三个层次,而是要想学有所获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是这三重境界说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稍远了些,让我们这些平庸之辈难以企及。

今天我们就定位学有所获的不同层次,且以常人的生活境遇为基点,以常人的智商情商为尺度,以常人的喜怒哀乐为坐标,说说读书的三重境界。一孔之见,荒谬疏漏之处望各位朋友予以斧正。

一重境界——启迪心智

这个境界是人人皆能感知的。

大家都知道读书是为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就放远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从古到今,无论是哪一种、哪方面的愚昧和狭隘,都是与不读书或读书少有关的。现代社会,无论哪一种能力和素质,都是和读书分不开的。我们纠结的困惑、我们无解的难题,我们向往的能力、我们希冀的法术,书中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找得到、能不能读得懂、能不能学得会。顺便提一句,在古代如果说读书还是一件有成本的高消费行为,还有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和晋代车胤、孙康囊萤映雪那样的故事,那么在现代任何人都无法用读不起书作为不读书的借口了。

二重境界——涵养性情

这个境界是人人皆可受益的。

有一句诗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读书能够改变女人的气质。其实气质的改变是源自于性情的改变,性情是性格和情怀的组合。性格体现的是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的一些倾向,情怀体现的是价值追求和选择偏好的一些取向。

涵养性情就是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对照自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我所演的社会角色修枝剪叶、砥砺打磨的过程。这种修枝剪叶、砥砺打磨离不开读书的,是必须从书本中吸取能量和汲取养分的。古人谈读书,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下来的,而诚意、正心、修身大概就是涵养性情的意思了。

三重境界——镂刻灵魂

这个境界是人人皆应追求的。

我们受一些固有观念的误导,总把灵魂想成肉体沉寂后升天堂或下地狱的那个虚幻存在。其实灵魂就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既依附于肉体又主导着肉体,是现实的和真实的存在。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神魂颠倒、魂飞魄散,就是最能证明灵魂存在的状态。灵魂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定式,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点一滴镂刻出来的。当然,镂刻的力度和成效因人而异,有的人灵魂始终是模糊的、粗陋的、弱小的,有的人灵魂却是日渐清晰、日趋精美、日益强大,这期间的差别与读书有着莫大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镂刻灵魂与涵养性情不是一回事,不是为了提升社会接受的程度,而是为了探寻内心终极的快乐。按照佛家“身外之物”的说法,在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之外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们把人生的快乐托付给任何一类、任何一种、任何一个身外之物,都是靠不住的,都无法抵达快乐的终极彼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