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队残疾人士组成的《篮球冠军》,逗笑你的同时温暖你的心
中影指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外片引进的逐步拓宽,早已不再是好莱坞大片一家独大的时代。近年来,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有许多优质影片收获极佳口碑和出色票房成绩。例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国的《天才枪手》,意大利的《完美陌生人》,俄罗斯的《太空救援》,英国的《天空之眼》。俨然是一片“百家争鸣”之景。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外片引进的逐步拓宽,早已不再是好莱坞大片一家独大的时代。近年来,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有许多优质影片收获极佳口碑和出色票房成绩。例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泰国的《天才枪手》,意大利的《完美陌生人》,俄罗斯的《太空救援》,英国的《天空之眼》。俨然是一片“百家争鸣”之景。
而为西班牙电影在中国打开市场的影片,还是2017年上映的《看不见的客人》。时隔两年之后,又一部影片即将登陆中国院线。这便是在今年二月,刚刚获得西班牙本土戈雅奖最佳影片的《篮球冠军》。
然而这部影片并不像前者那样富有戏剧性,以烧脑悬疑为市场卖点。作为体育题材影片,它甚至都缺少可看性极高的精彩比赛场面。即便,片名中有“篮球”二字。
但事实上,各国影片出口海外,除去为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环境外。其实也是一种本国文化与社会状态的输出与分享。显然本片相比《看不见的客人》,更有资格代表西班牙,乃至欧洲的社会价值观。
《篮球冠军》中所展现的人权观念,恰恰就是欧洲社会奉行的最为普世的意识形态。对于远在东方的中国,或许人们更多了解的是欧盟国家近年对于外族难民的接收政策。而本片则着眼于国民自身,传达着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认知态度。
影片《篮球冠军》讲述事业、家庭双失意的篮球教练马尔科·蒙特斯,因违法被要求社区服务,以执教一支由智力残疾者组成的篮球队,并最终双方相互成全和成长的故事。
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中,智力残障人士往往被定义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舆论导向也更多关注于其需要帮扶与关注的一面。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弱者”,其中许多与正常人并无二致。他们也具有为社会创作价值,寻找生命意义的能力。甚至拥有着比常人更为纯粹的“灵魂”,这也正是本片想要给予观众的主题。
就全片来说,最精彩的当然还是要数赛季冠军之争的最终一战。在这场对决中,导演以惯用的套路,将比赛的悬念推迟到最后一秒决胜。但显然,套路化的戏剧手法并不是本片的创作招数。
随着决胜一球出人意料的未能命中,与观众遗憾的情绪相呼应的,却是剧中两队球员间共同的欢呼和庆祝。导演以这样一种反戏剧的方式,挑战着观众多年来养成的观看习惯,也传达着贵在过程的认知观念。
毫无疑问,这些智力残障人士是这部影片的叙事核心。观众在通过教练的视角,逐步走进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在细节上关注着独属于每个人特点。比如有人害怕水,而不敢洗澡;有人因为曾经大赛的阴影,而不再相信任何教练;还有人因为工作问题,难以权衡生活和事业。
影片用这种从生活出发的方式,拉近着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继而才得以在最终比赛结束时,让观众最真切的感受到现实世界中,人们逐渐因追逐成果,而忽略生活本身的现状。
电影在当今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表达手段。而其中也就无法避免的存在着现实环境的局限性。这在不同国家语境之下,便以不同形式存在。
在欧洲这个极度尊重人权的地方,任何一句非平等的歧视性言语,都可成为违反法律的依据,同时也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但影片寄希望于通过教练马尔科·蒙特斯对队员态度的前后反差,来展现双方逐渐接受的过程。却因现实社会的原因,无法更为锋利地展现常人对智力残障人士原本具有的偏见。
影片起初将马尔科·蒙特斯塑造成看不惯任何“瑕疵”的精英派,甚至还有嘲讽社会对智力残障人士人权保护的言论。可当真正身处其中,影片展现出的却是顺理成章,毫无抗拒的接受。
失去戏剧手法上该有的矛盾,就使得影片看起来像是一部展示如何正确对待智力残障人士的示范片,社会思考性就被大打折扣。
回头来看,虽然对这些残疾人的生活场景展现是本片叙事核心,但情节铺陈实则是用教练的事业与家庭的困境作为串联的主要脉络和线索。
功能化的队员们,仅仅沦为让男主角进行蜕变和学会肩负责任的推动力。球员们始终纯真的性格,也让影片在对其进行人物塑造时,缺少足够丰满完整的人物弧光。
对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该更多去关注正常人的一面,还是该更多在意他们缺乏自我行为能力的部分。《篮球冠军》或许在电影的层面上,具有明显的创作瑕疵。
但是它所传达出的社会意识,对于中国社会的固有思维来说,或许是一个全新的角度。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正是电影作为世界艺术、世界语言的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