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诗的八堂课·肌理第四》篇选摘

2023-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河滨散人

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的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从用字到造句,从意象到韵律,“肌理说”都讲求缜密的品质,特别注重诗中字句关系的彼此照应,所谓“前后接笋,秉承转换,开合正变”是也。

主题的隐现,意象的映射,运思与行文的错综绾合,可以叫肌理,也可以叫脉络。表面感知是肌理,深入体会则是脉络。用《文心雕龙》的话说:“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整个儿形成文本的肉身。

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认为诗的感情的表现姿态,有锤炼和氤氲之别。

氤氲介乎夷犹与坚实之间者,有夷犹之姿态而不甚飘渺,有锤炼之功夫而不甚坚实。锤炼是清楚,氤氲与朦胧相似,氤氲是文字上的朦胧而清楚,清楚而又朦胧。

锤炼、氤氲虽有分别,而氤氲出自锤炼。若为锤炼苦行,则氤氲为得大自在,俗所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用锤炼之功夫时不自在,而到氤氲则成人上人矣。

《水浒传》是锤炼,《红楼梦》是氤氲。宋诗是锤炼,唐诗是氤氲。

氤氲是散开,锤炼是缩紧。锤炼是力能从简,线条不一定就粗;即便粗,肌理也未必不紧、不密。

当代诗的文本,要从字词的质感、句子的韧性、诗中字句关系的彼此照应来讨论其肌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