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扫除事件”真相追踪——新教师进阶技巧4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14人  沙河沙聚

A老师今天一进教室就有点上火,一包垃圾散出来铺在黑板下方,课桌椅东倒西歪,几滩积水在教室中间,尤其是一根拖布横亘在教室后门,早到的同学使劲推门,拖布断成两截,还被人用作兵器比划半天,于是教室更加变成激斗之后的战场。

A老师一再暗示自己不发火,但依然一脸铁青无法掩饰,同学一个个走进教室看见老师的表情明显感觉到大事不好,避开老师的视野窃窃私语、相互打听。

一般天下所有的班级清洁委员都是最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也瞬间读懂了教室里的狼藉与老师表情的因果关系,开始一个人默默地收拾,跟着几个班干部也一起帮忙。

A老师想还在隐藏的真正“凶手”不收拾残局,凭什么班干部“替人消灾”?火气又开始上来,正要说点什么,隔壁班的一位老教师出现在门口,拉着A老师进去他们班教室,指着一袋垃圾说:“你们班的同学昨天扫除完把一袋垃圾丢进我们的教室,太不像话了!”看见A老师铁青的脸上升起一闪而过的一丝疑惑,马上补充说到:“看,这是证据!”垃圾袋里有个作业本封皮,写着明确的班级名称,赫然表明垃圾的归属。

A老师连连说着对不起,拎起垃圾袋一脸羞愧地回到教室,把垃圾一把砸在讲桌上,一声大吼:“谁干的?把我们班的垃圾丢在别人教室!把我们自己教室整得一片凌乱不说,还要祸害别人!谁干的?站出来!”

同学们意识到A老师的火气指数今天是到了一个历史新高,个个噤若寒蝉,但始终没有人站出来。直到早读时间结束,科任老师走进来正式上课,B老师丢下一句:“今天我一定追查到底。”然后冲出教室。

一整天,A老师都在进行“刑侦”工作。

先是清洁委员提供昨天安排的扫除人员名单,四个扫除同学单独到老师办公室描述整个扫除阶段具体情况,最后每个人写出书面说明。但依然有关键“片段”无法澄清,甚至有各自矛盾叙述的地方,导致事实真相无法完全梳理,基本等于一个“悬案”。

“案情”的经过大致是:四个同学负责当天教室扫除,大家约定:两个同学清扫,两个同学拖地。开始还各自安好,但在后面出现争执,大家都不满最后的清扫效果,拖地的同学说清扫的没有扫干净,清扫的同学说拖地的同学在他们工作时打闹,破坏了劳动成果。在最后“谁倒垃圾”时,更是矛盾升级,都说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于是互相推诿,两包垃圾被双方踢来踢去,一包垃圾被踢进了隔壁教室,究竟是谁踢的最后“进门”的那一脚,没有人站出来承认,也没有明确证据“指证”他人。

一整天的调查取证让A老师筋疲力尽,还深受打击和失望。隔壁班的老师反过来还安慰自己,清洁委员也来承担自己“监督”不力的失职,四个“嫌疑人”被责罚扫除一星期教室,虽然有不服气,但也还勉强接受。A老师火气慢慢消减,在放学前,就“扫除事件”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1、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责任之外还有相互的支持和帮助。2、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3、对别人造成损害要勇于承担责任。

A老师最后总结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才能有大格局,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B老师也几乎遇到过同样的情形,通过现场大致也能推断昨天放学后扫除过程中有“事故”发生,一早到教室看见一地鸡毛的狼藉,谁心情都不好,B老师的脸也开始铁青起来,压抑不住的失落和烦躁。但很快通过几次深呼吸进行调整,脑子里迅速开始盘算怎样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案,一时也没有想得清楚和明白。于是先安排学生按照惯例进行早读,等大家读书进入状态之后,B老师才想到自己第一步怎么做,开始拿着扫帚清扫起来,犄角旮旯也不放过。清洁委员过来帮忙,B老师阻止她,示意她继续读书。读书声在某个段落结束后突然停下来,大家都转头望着角落里整理清洁用具的B老师,等B老师回过头诧异地望一眼,各自又扭头过来读起书来。

这时,隔壁班老师过来叫B老师,同样带她看第二现场,同样明示“证据”。

又是一次经历心情的过山车。等回过神来,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读书还是在状态,谁也没有注意B老师提了一袋垃圾进来,课文读完,大家停下来看见讲台上摆了一袋垃圾,有些奇怪。

B老师说:“今天走进教室,看见垃圾满地,我心情很不好,等我打扫完教室,我有一种成就感,通过劳动也收拾了我的心情,还有为大家服务带来的幸福感。但我还是很不理解:谁让教室变得如此不堪?刚才打扫清洁时,我发现了这袋垃圾,里面有一张作业本的封皮,上面写的是隔壁班级的名称,隔壁班的同学真是不像话,搞得我们班一团糟。”

教室里便沸腾起来:“真是太可恶了。”“我们也把垃圾倒在他们班,看他们有什么反应。”“他们是嫉妒我们比他们更优秀吧。”

见大家情绪有些激动,B老师示意安静,接着说:“刚才是一个反转测试,事实是昨天放学后,我们班同学把我们班的垃圾丢在隔壁班教室,你们理解隔壁班同学和老师的心情了吧!我能理解,所以我很羞愧,刚才,在隔壁班同学和老师面前我进行了诚恳道歉,并保证下不为例。”

教室里又沸腾起来:

“怎么会?我们班?”“是哪个做的?这么不道德!”

中午,清洁委员带着昨天做清洁的四个同学主动找到老师说明情况:具体的分工、怎样的争执、最后的状况等等,并表示今天承担放学后的清洁以将功补过。但究竟是谁“临门一脚”把垃圾踢进了隔壁教室依然是个迷。

B老师没有再去追究“真相”,她知道很多事件其实找不到完全的“真相”,需要调查取证的过程力图还原真实,但很多时候寻找事件发生的缘由比寻找“真相”、“缉拿真凶”更为重要。

B老师随后在全班进行了一场讨论:在发生了类似扫除事件中(“谁倒垃圾”)的纠纷怎么办?

讨论中给出了很多答案,最后总结为两类解决方案,一是理性判决型:抛硬币、猜拳、投票、轮流制、权威判决、完善规则等;二是道义承担型:不斤斤计较、主动承担、“吃亏是福”、劳动光荣、服务集体等等。

忙乱的一天终于结束了,B老师感受到疲惫之后的轻松,还有一些成就感。

总结一下,A老师在事件现场第一时间有些情绪失控,在案情调查阶段追踪“真相”成为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在事件解决上显得简单、就事论事,只见当下、缺乏远见,最后讲大道理实际并没有多少效果。B老师尽量克制情绪,在第一时间面对突发事件时冷静思考;追踪“真相”不是最终目的,寻求事件发生缘由才是关键;事件处理力求有系统方案,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认知,迁移推演问题解决的普遍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