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为「真学」而教》06

2023-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人海听澜

      夜来失眠,便爬起来看书。今天看的内容是“建议六: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第一次听到“碎问”这个词,是余映潮老师的一次讲座。余老师也建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力减“碎问”。看,冯卫东教授也有同样的见解。

      教学中,为什么要力减碎问?

      课堂中,一般由教师提问来引领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不上来了,教师拆解问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教师便会一边说答案,一边留空,让学生答出关键词。看,这一唱一和中,课堂进展得很顺利。然而,学生真的学到了吗?

      零碎地提问,是我们把知识嚼碎了再喂给孩子吃。碎问之下形成的是闪存之能。表面上,老师一讲,学生立马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学生总是处于肤浅认知的状态中,获取的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珠粒,而没有形成一根知识链条。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我们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长此以往,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不够。

      如何力减碎问,是一种学问。

      有一个老师说,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那是我们的引导还没有到位。我想,也有可能我提问的方式或者角度有问题。或者,我前面的课堂铺垫还做得不够好,学生在课堂中还没有生成自己的理解并把它完整地表达出来。所以,首先,我们可以立足学情,改变我们提问的方式,或者提问的角度。例如,有的老师上《答谢中书书》一课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去画画,再来分析哪些景没有被画出来,由此来领略“山川之美”。

      其次,可以巧设框架性问题,从小处来提问。由小问题派生出一个富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大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