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学习

2023-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风翼

听了一天的《庄子》音频讲解,《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昨天将“内篇”里的所有内容全部过了一遍。

原计划是听一段就完成一篇笔记,也好作为日更文的。可惜直到睡眼迷蒙,才关掉了枕边的手机课程。

今早一边匆匆补写文章,一边在想一个问题:我现在的学习方式是否越来越偷懒了。

以前学习古文,我采用的方法结合了传统的读书方式,就是先通读。

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标注上拼音,不断反复,直到读熟为止,不必管它是否理解。

至少抄写原文一遍,时间充裕,最好三遍以上,达到熟悉每个字的写法,每句话的安排。

期间,如果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下来。

等到读的很熟练了,再看翻译,跟老师学习。

可这次学习《庄子》,我甚至没有认真看一遍原文,就在手机里找到名家的解读,直接进入听课模式。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蒋勋老师的课程自然无可挑剔。可我听着听着,却渐渐产生了一个疑虑。

古文往往年代久远,后世不再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一些思想也就不大明白了;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融入了很多新的思想。

再加上个人的理解差异,因此每一个对古文的解读者,哪怕是有名的学者,也往往或多或少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而素读古文,在文字中直接感受,不仅可以学习原作的文字之美,还能够用直觉尽力贴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是现在,我干脆跳过了这个吃力的阅读原文的环节,直接开始听课。

省了力气是真的,只不过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对原文的感悟,就快速填充了别人的思想。这种快餐式学习,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不知道。

学习经典文化,是继承的过程,脱离原文的学习,又能继承多少呢?

不能回答。

忘记了是谁曾经感叹,像金庸、蔡澜、林夕等,那些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文字之美的作者,现在越来越稀少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吗?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是需要长期浸润的。

今天读古典书籍,我们已经越来越追求快速掌握了。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新的东西时时刻刻出现,哪有耐性对着古籍反复啃读呢!

自我谴责了一番,再看看眼前的《庄子》,厚厚的一大本,是否还要一点点的读呢?内心还是犹豫不决的。

快餐习惯了,似乎已经失去了慢火烹煮的耐性。

一会儿准备出去,寥寥数百字,匆匆成文。

也是一篇快餐式日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