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君士坦丁堡位于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其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黑海,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相连,后又经达达尼尔海峡最终流入地中海。这条水路是整个欧亚大陆天然的分界线,也是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在这条界线的东面曾经出现了赫梯帝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等灿烂的古文明。在其西方则是整个欧洲文明。
出现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代后期,由于地理位置过大且缺乏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帝国对边缘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从前帝国为帝国开疆扩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团此时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这些军团的将军们,各自为政,对帝国阳奉阴违。且帝国的四周遍布敌人,各个蛮族皆欲入主罗马。帝国岌岌可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加强对帝国边缘地区的控制以及抵御蛮族的入侵,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迪奥西多一世将皇位分别传给两个儿子,并分别建立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其中,东罗马帝国定都拜占庭,后来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了这个城市。从此,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开始了它长达千年的辉煌。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不久,西罗马帝国就行将就木。公元410年,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哥特人攻入罗马城,将富裕的罗马城掠夺一空并在西罗马帝国的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公元445年,汪达尔人将罗马城付之一炬,西罗马帝国皇帝也被杀。公元452年,伟大的匈人阿提拉攻陷当时的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那,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遭到废黜,西罗马帝国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首先攻入罗马城的西哥特人原本居住在广袤的东欧大草原上,后来从东边突然来的匈人抢占了他们的地盘,西哥特人不得已西进劫掠罗马帝国。而这些挤占哥特人地盘的匈人极有可能就是当时未投降西汉的北匈奴后裔。汉武帝当然不会想到他与匈奴人的战争会导致地球另一端一个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灭亡。而此时,汉朝也早已经灭亡近200年了。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际,东罗马帝国正疲于应付周围的蛮族,自然无暇顾及西方的兄弟。此时的东罗马帝国仍然保留着近半数的原罗马帝国的土地,但是对于帝国来说,整个版图上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军事和经济意义。在政治上,君士坦丁堡是帝国的大脑。皇帝和大臣们在这个城市与阳奉阴违的省长们博弈,与从各个方向入侵的蛮族抗争,费力地谋划帝国的未来。在宗教上,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是“人和神对话的地方”,也是帝国臣民向心力的来源。其对臣民的统治力不亚于帝国所拥有的军团。实际上,君士坦丁一世所颁布的“米兰敕令”正是帝国能够延袭千年的原因之一。在军事上,狄奥多西二世修建的复杂城墙厚达数米,高近20多米。在冷兵器时代,这堵墙在心理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可逾越的。在帝国千年的岁月里,这堵城墙顽强地抵抗着来自阿提拉,十字军,奥斯曼等异族的攻击。在经济上,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点。在绕过好望角的海路被发现在前,它是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经由此地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给帝国带来了巨额的税收。在最辉煌的岁月里,帝国的年财政收入多达60吨黄金,而此时最富裕的西方国家也仅仅只能收入2吨黄金。
帝国,尤其是君士坦丁堡的富庶,招来了众多觊觎的目光。帝国的边境遍布敌人,使得帝国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帝国选择依靠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皇帝给与热那亚人贸易,军事和政治特权,甚至在金角湾对面给了热那亚人一块殖民地。然而,意大利半岛的人是天生的生意人而不是骑士。他们利用特权和计谋掏空了帝国的国库,以至于皇帝最后竟然没钱支付铸炮师乌尔班的薪水,而死在乌尔班的巨炮之下。每逢有战事,皇帝总是不计前嫌的求助于热那亚兄弟,而热那亚人也一次又一次的失信。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公元1404年,帕里奥洛格斯出生于君士坦丁堡城内,他就是后来的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奥洛格斯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大多在城内度过,那时他的兄长约翰八世是帝国的皇帝。在兄长的引导下,帕里奥洛格斯掌握了高超的政治技巧。在兄长出访意大利时,还曾担任过帝国的摄政。后来他来到帝国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飞地担任当地的封君。在这里,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并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了几乎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1443年,他率领军队入侵雅典公国,占领了雅典城。不过他的胜利招来了奥斯曼人的打击,不久后他就撤出了雅典城,退守米斯特拉斯,这个城市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咽喉部位——柯林斯地峡。由于奥斯曼帝国为游牧民族国家,此时尚未建立富有战斗力的海军。所以只要守住柯林斯地峡,就能守住米斯特拉斯,也就能守住帝国最后的粮仓和兵源地。为了守卫住这个地峡,他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兵力来防守地峡上一段六英里的长城。这段长城非常坚固,在只有冷兵器的中世纪时代,是很难被攻破的。然而,奥斯曼帝国拥有强大的火炮,和数量众多的精锐士兵。公元1446年,柯林斯地峡的长城被攻破,帕里奥洛格斯侥幸逃脱。但是,苏丹并不想攻占米斯特拉斯,只在当地抓了60000多名俘虏后就撤兵了。留下帕里奥洛格斯在当地心灰意冷地苦心经营。

公元144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特二世钦点帕里奥洛格斯成拜占庭帝国皇帝。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疆土被奥斯曼层层包围,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的郊区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那块飞地。皇帝更类似市长,宫廷就像个市政厅。为了挽救帝国的颓势,君士坦丁十一世多次出访欧洲,希望得到经济和军事上的救援。然而,皇帝的努力是徒劳的。帝国已经积重难返,且欧洲国家在经历黑死病和战争后也非常贫穷,根本无力也无心救援一个所谓的“异教徒”国家。帝国只得借助都城周围坚固的城墙和对上帝的虔诚来守卫国家。
公元1451年,匈牙利人乌尔班带着失望离开君士坦丁堡来到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账下。乌尔班向苏丹描述他的巨炮的惊人威力,以期得到苏丹的重用。急于建功立业的苏丹立即给予乌尔班最优厚的待遇,以及铸炮所需的一切必备资源。整个秋天,乌尔班都在忙于铸炮。几个月后,一个让大地颤抖的巨炮终于横空出世了。它由青铜铸造,长5m,重17吨,发射的炮弹重达680公斤,射程超过一英里。为了将这门巨炮运到君士坦丁堡的城下,苏丹专门组建了一个包括四百名士兵和60 头牛的运输部队。巨炮运抵君士坦丁堡后,立刻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炮轰。尽管迪奥多西城墙是中世纪城防工事的顶峰之作,它在现代化的火炮轰击下,仍然十分脆弱。重达600多千克的炮弹带着轰鸣声砸向拱卫这座千年古城的迪奥多西城墙,留下一个大窟窿。有时炮弹甚至会直接射进城内,炸死居民,房屋和财产。从天而降的炮弹给拜占庭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这就是审判日,不过裁决者不是上帝而是奥斯曼人。
但是限于中世纪的冶炼水平,巨炮的性能并不理想。它每天最多只能发射七次,而且极易出现炸膛事故。在一次事故中,现场指挥的基督徒乌尔班当场殒命。不知这是不是上帝对叛道者的惩罚呢?而且,城内的守军在英勇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指挥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如石块,泥土,树枝甚至是昂贵的地毯,来连夜修补城墙。尽管它们可能在第二天再次被摧毁,但是奥斯曼人并不能明显地占据优势。恼羞成怒的苏丹多次命令士兵冲锋攻城,却又在一次次失利后又不得不下令撤退。双方陷入了拉锯战。

但是这种脆弱的势力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了,这要归功于苏丹的天才创意。起初,奥斯曼人只能在君士坦丁堡陆上西侧的迪奥多西城墙下进攻。由于马尔马拉海的风暴极其强烈,且有拜占庭帝国海军的几十艘帆船护卫 ,从海上进攻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是这个城市也有防御的弱点,那就是金角湾部分的城墙。这部分城墙相对于城市西面和海上的城墙,相对较弱。且拜占庭人在金角湾的入口处,架设了一条巨大的铁索,悬挂在热那亚人位于金角湾对面的殖民地——加拉太——的城墙上。由于铁索封锁了金角湾,且热那亚人奉行相对中立的政策,不同意苏丹把铁索解开的要求,苏丹的海军无法进入金角湾开辟对这个城市的第二战场。正当战事陷入胶着时,苏丹忽然灵光一现,又或者是受到了古代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的启发,想出了一个天才的点子。他买通热那亚人(热那亚人从来都是唯利是图),在加拉太的背后架设圆木滑道,在一夜之间将奥斯曼的帆船和火炮运送到金角湾。随后又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将火炮安置在浮桥上以及帆船上。当城内的拜占庭人看到身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海军和巨炮时,他们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垮。很多人绝望地涌进教堂做弥撒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不过上帝并未现身,奇迹也没有出现,最后的决战终于要开始了。
5月29日,苏丹下令从陆地和海上两个方向对这座城市发动总攻。此时的迪奥多西城墙已经遭受了一个多月的炮轰,墙体伤痕累累,城内的守军也几乎弹尽粮绝。最终在城市西方的城墙部分,苏丹的军队打开了一个没有被关上的城门。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脱下紫色皇袍,手持利剑亲自加入战斗。经过短暂搏斗后,这位皇帝死在了一个奥斯曼士兵的剑下。奥斯曼军队涌入城内,准备按照当时的军事习俗烧杀劫虐三天。但是劫掠刚刚进行到第二天,苏丹就禁止了这种野蛮行为。苏丹并非是怀有仁慈之心,而是想把这个古老的城市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据说,苏丹在看到一个士兵用力的砍着大理石地板,就上去踢他,说:“金子归汝,殿堂归朕”。

这座千年古城并未遭到过多的破坏。苏丹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并未禁止城内的东正教信仰。他亲自认命了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以负责掌管东正教的教民。民众可以自由选择信奉的宗教,也可以由东正教改宗伊斯兰教。但是,苏丹强行把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变为清真寺,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后来继任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在公元1609年下令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教堂相媲美的大清真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这座清真寺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蓝色元素,又叫蓝色清真寺。它宏伟大气,在气势和规模上都远超一街之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同时,教堂的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这也超过了这座城市在伊斯兰教中的等级(只有圣城麦加能够有六根宣礼塔)。从此,这座城市不仅是东正教的中心也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苏丹宽容的民族宗教政策,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奥斯曼人,希腊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在这个城市里都相对自由的生活在一起。文化在这里充分的交流与融合,不同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种族的人杂居在一起。城市从拜占庭帝国末期那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变得生机勃勃。苏丹在城市东边的马尔马拉海旁边修建了一座新的皇宫——托普卡帕宫。皇宫是苏丹的居所,是整个帝国的心脏。高大威严的托普卡帕宫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正式步入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