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方法,走到哪儿你都是受欢迎的!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
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135编辑器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
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
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
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
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
布施包括财布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
还有法布施: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
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
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
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
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
我们要带着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
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
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
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
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
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
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
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想法强加给别人;
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
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相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
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
“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最受欢迎的人!
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
只是一味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就是所谓的“悲智双运”。
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实修,才能获得。
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
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
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