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怎样的一生
01.
“咱大姑没了。”
收到我姐微信的时候,是假期最后一天的早晨。那时我正慵懒的蜷缩在沙发里,听到厨房里的燃烧的热水壶跳闸,正要起身去到热水。看到消息后,又一屁股坐回到了沙发里。
“苦命的大姑。”
我这样回复完之后,也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这个话题。
起身去了厨房,往杯子里倒水的时候,思绪被拉的好长。
02.
自从毕业来了上海,我一年只在过年的时候回一次家,每次一回家就只想躲在房间里,哪里也不去。但是爸爸很坚持,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我去两个地方看看,一个是爷爷家,一个是大姑家。
这一年,爸爸对我说:“去见见吧,过年回来兴许就看不见了。”
“怎么会见不到呢?”我固执的想窝在家里。
“你大姑现在身体不好,上次在医院差点过去。回来了,你就瞅瞅吧,小时候就你大姑抱我。你瞅瞅去,我心里好受点。”
……
每次和爸爸进行有关大姑的对话,爸爸总是会提到小时候。那个遥远的,爸爸的小时候。也从爸爸的言语里,隐约的感受到,那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
拗不过我爸的执意,我只好去大姑家看望。
低矮的小土屋,四面漏风,大姑仰卧在炕上眼神迷离,说话也听不真切了。但是大姑知道是我来了很开心,颤颤巍巍的从身上翻出了两百块钱,要给我做压岁钱。
看着那样一双沧桑褶皱的双手,颤抖的递出那两张红红的钱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钱的苍白无力。
我受不了房间里的压抑,也不想再看再面对,就选择了逃避。“大姑你要养好身体。”说罢,就转身出了屋。
而那一转身,真的就成了最后一面。
03.
大姑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我试图用我的视角去拼凑起大姑的这一生。
爸爸和老姑是龙凤胎,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小时候。听爸爸讲,那个年代的小孩都是被比自己更大一点的小孩子带大的,大姑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自然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重担。爸爸小时候是个熊孩子,不好好走路,只让大姑抱。大姑就这样左手牵着妹妹,右手保着弟弟,陪伴着家里的兄弟姐妹度过了无忧的童年。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大姑的印象是在做生意,家里赚了些钱,很忙,有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面。长大一些,知道大姑和大姑父做的是粮油生意,在县里和沈阳都开了店。
等到我上了中学的时候,每次和爸妈去赶集,总是习惯把自行车停在大姑家的门店里,然后走去集市上买东西。店里大姑不常在,大姑父总是坐在椅子上,悠闲的点起一支烟,和我爸聊聊近况。
大姑家就一个儿子,从小宝贝到大。我和这个哥哥不熟,基本没说过两句话,但是哥哥给人一种一直无忧无虑的感觉,脾气很好,很像大姑。
哥哥长大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取了一个一身肥肉的大嫂。而故事的转折就发生在,这个大嫂在进了家门之后。简言之,大姑和大姑父性格好的没脾气,大哥没主见,凡事都听媳妇的。那之后,家里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大姑辛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子能好,为了这个家好。可一个不好之后,事事不好,身心疲惫,抑郁寡欢,一病不起。
这就是大姑的一辈子,前半生忙忙碌碌,后半生病床为伴。
04.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女性从0岁到80岁的一生,里面用漫画的形式画出了一个“懂事”的女性一生的生命轨迹。文末加上了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8种人格特质里,有一种叫“奉献型人格”(又称利他型人格),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天生助人为乐,付出与奉献让她们收获了自我价值。利他主义让她们快乐。旁人看来,这类人懂事理、识大体,因为你是奉献型人格,所以你乐于这么做。” ……“可是你不是。”
我一直以为大姑是这样的人格,可是她也不是。
我还记得前年过年去看望她的时候,她心疼自己的儿子处境,狠狠的咒骂了把这一家人逼到如此的大嫂,然后自己难过到在新年里放声大哭。
如今,大姑离开了人世间,我不知道她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去的,只觉得很心疼。只愿来世,她可以不这样辛苦,只为自己而活。
在有限的生命里,只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自私一点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