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让你成为有技巧的主动阅读者
读书充实自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怎样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那一本?经常听朋友对看过的书侃侃而谈,而你却看过就忘,这个尴尬怎么破?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能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这本书自1940年出版后,一直是畅销书前五百名排行榜的常客,在中国商务出版社的版本也加印了14版,在豆瓣评分高达8.5分!
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的比另一个人好。这是为什么?首先在于这个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使用了更多的技巧。这本书其实就是教你如何主动阅读和如何使用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前一层次都包含在后一层次中,后一层次都是前一层次的深入。
基础阅读也可以称为初级阅读。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熟练了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这里我们不做重点叙述。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检视阅读呢?
1.如果你不知道想不想读这本书或者这本书是否值得你深入读下去。
2.当你想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时。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还要特别注意副标题。通过序言你可以了解到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他的心路历程、他想要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内容大概分几部分,就好像你逛游乐场的时候找到了它的建造者,就可以知道游乐场的主题是什么,大概几部分,以及建造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哪些。
第二步就是看目录。看目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本书的架构,进而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看目录的时候可以借助荧光笔来标注重点的、自己想要学习的部分,这样便于以后寻找。其余不太重要的地方快读即可,这里就可以用到二八定律,就是用80%的时间阅读20%的重点部分。
第三步,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视一下。
第四步,读出版者介绍。
第五、六步,把以上几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全书的扫读。扫读就是快速阅读。就好像你确定好游乐场的游玩重点之后,你还可以乘坐快速游览车把整个园区走一遍,这样可以进一步确定下有没有好玩的地方被你遗漏了。
扫读的时候有几个点也要注意下:要关注三级目录和粗体字、还要留意文中的图片部分(这可能是作者特别想要你记住的地方),而且要关注段落开头和结尾。特别是实用类书籍,它的结论一定是在开头和结尾,这个是经过验证的哦。但是发现文中重点后你不能停下来,就像你乘坐快速游览车不能中途下车一样,要继续往下浏览。那如果不停下来,过后忘记书中的这些重点怎么办?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个很好用的小工具——书页便签。用它来标记重点的地方,等你细读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找到啦。
经过检视阅读之后,你基本可以确定这本书的去向了——是放弃还是继续深入读下去。如果要深入读下去,就要用到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了。
分析阅读一共有三个阶段十一个规则,这可是神器啊,如果你能利用好这些神器,那当你侃侃而谈的时候,估计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了,简直太爽了有木有!
那这十一个神器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阶段:
1.知道这本书属于哪一类。
2.用几句话叙述本书的内容。
3.列出本书重要篇章,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整体结构。
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二阶段:
5.找出和作者共通的词义。
6.从最重要的句子抓出作者主旨。
7.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明白作者主张。
8.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以及哪些是作者无法解决的。
第三阶段:
9.在评价之前,要能肯定的说“我了解了”。
10.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和争论。
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看到这会不会有同学有要崩溃的感觉啊!这步骤也太多了,怎么可能做到嘛!
其实开始时不熟练没关系,只要全神贯注的练习每个步骤,在到达一定程度后,每个分开的动作自然就会产生联结,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动作都能相当自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你的阅读技巧也会越来越好。
分析阅读之后,就是主题阅读了。主题阅读是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它主要针对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想要深入学习的同学。
当你对某个主题有兴趣,可以把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买来,先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进行筛选,然后对有用的书籍展开主题阅读。
它共有5个步骤,分别是:
1.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重点,书并不是重点。你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才去读的这本书。
2.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分析阅读中我们要找到关键字,向作者靠拢,和作者达成共识,但在主题阅读中我们要带领作者与我们建立共识,让他们为我们的观点服务。
3.厘清问题。建立我们的主题思想,树立一个中心,然后由这些作者来回答。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说完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我们必须再来说下主动阅读。主动阅读是第五章的内容。在书中这9个章节是放在检视阅读之后来讲的,讲完主动阅读之后又接着讲分析阅读,我感觉目录不太清晰,不便于大家理解,所以把前后顺序调整了一下。先说完了阅读的四个层次,然后再说主动阅读。虽然这本书结构有些混乱,文叙述也有点拖沓,但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好书,瑕不掩瑜。
要想提高阅读水平,除了阅读技巧之外,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也很重要。这章也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主要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主动阅读。要想做一个主动阅读者,一定要在读书的同时提出四个主要问题,这四个问题是: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关系吗?能给你什么启发?
好了,现在我们把《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完了,那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掌握一本书了呢?错了,一本优秀的书只能告诉你方法,真正的功夫却在“书”外。
接下来关于书外的功夫,我有几点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不要频繁买书。曾经有一个阶段,我参加了几个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类的社群,群里每天都有小伙伴在晒自己看的书。今天你晒一本儿,明天我晒一本儿,弄得我心痒难耐,于是也跟着别人今天买一本儿明天买一本。到后来我几乎隔几天就要收到一摞书。久而久之,随着书越攒越多,我的心也跟着越来越浮躁,到后来甚至变得焦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发现自己没法静下心来把一本书读完。因为焦虑,开始囫囵吞枣。
这样的行为持续了大概几个月,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几个月我虽然读了几十本书,但是每本书说的啥,我完全不记得了。偶尔有一些观点看起来似曾相识,却不知道究竟来自哪本书。
后来我删掉了当当,强迫自己3个月之内不能买书。然后从现有的书开始,一本一本慢慢读,并且给自己下了硬性规定——每本书读完之后都要输出读书笔记。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我的心慢慢静了下来。所以,我奉劝同学们,切不可急功近利,贪多嚼不烂。
第二、走出“碎片化”误区。
这里的“碎片化”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碎片化知识”,另一个是“碎片化时间”。
我们先说“碎片化知识”。什么是“碎片化知识”?就是比如博客、微博、微信。里面的文章其实只是内容碎片,它们之间没有系统衔接,只是增加你大脑的各类资讯,但是不会帮你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且这类资讯的频繁轰炸,久而久之还会让你产生信息焦虑。
所以在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之前,尽量多阅读有质量的好书,避免这种碎片化阅读。
再就是“碎片化时间”。要阅读书籍,最好能利用整块时间,特别是实用类书籍,尽量避免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因为碎片化时间不但会导致阅读的效率低下,而且使我们对阅读的内容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解。
第三,利用仪式习惯,使自己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知道应该读哪些书,用什么方法读,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方法,但为什么最终成功的人却没有多少?其实是因为掌握方法只是开端,学会践行才是实现成功的必经之路。
想想我们日常的每一天,每每要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不是微信就是电话,要不就是忙碌了一天,感觉疲惫不堪。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呢?这就要形成积极的仪式习惯。
比方说我,一般早上8:30-10:00,下午3:00-4:00,这段时间我精力比较充沛,并且不容易被打扰,那我就直接把这段时间命名为“读书时间”。
每天,在快要到这个时间段之前,我会提前做好准备,吃点东西,把手机调成静音。时间一到,就直接转为读书模式。偶尔有特殊事件,我也会提前安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充分证据表明将时间和行为精准化和具体化,形成良好的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它确保我们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也能依循价值观支配我们的精力。帮助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
最后,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