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枣甑糕
"蜜枣热甑糕来了,谁抄蜜枣甑糕。"每天天未亮,我们还赖在床上,睡得正香。有的人正在做着酣畅的梦。一个非常熟悉的中年男子声音,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然后,声音又从近而渐行渐远,声音从大渐渐变小了。终于,到消失,听不见了。我们知道,这是卖甑糕的人,起了个早,足跡遍布了整个村落,从村头一直吆喝着到村子的深处。然后,就出村了。
这是临近村里买甑糕的人,在方圆十几个村子里有很好的威望。他五十多岁的样子。身体精瘦却很有精神。他在这个村买甑糕三十多年了,一听见这个熟悉的声音,不用问,就知道是他来了。人们拿着碗,盆等盛放食物的用具_,向他寻声走去。
果然是老熟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一直是那个价,多年都没变价。人们都担心,像他这样的卖法,他还怎么赚钱,岂不是赔了本?他嘿嘿一笑:"少赚些,薄利多消。"只要是他,人们也不用问价,只需说给咱抄一斤或给咱抄一块五毛钱的。卖甑糕的人拿着木刮板,不停地在周边的碗沿上抹着。
做生意人可怜,尤其是做早点生意的人,起早贪黑,真不容易。赶十二点之前就要卖完了。回去吃了饭,睡一觉。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的用料。糯米,蜜枣,花豆什么的。都要选上等的好料。用水淘了一遍又一遍。软硬合适,多少物料,放入多少水,这是有一定要求的。
他在方圆几十里,他卖的甑糕是名气很大的。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他来了。
他的爷爷是第一代做甑糕的能手,头天晚上就备好了物料。早点睡觉。早点起来。刚交过夜,他爷爷就起来了。一看这些物料,他就知道该放多少水,做出的甑糕,软硬适度,合乎口感。
每天做满一甑的甑糕,每天走一条固定的路线,一路吆喝,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往前走。甑糕锅用棉物包裹着。有了买主,就揭开上面包裹的一层棉布,揭开锅盖,里面大缸冒着热气,其中也夹杂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一边吆喝着,一边用木板往碗里抄着。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而来的。这几个村子转遍了就窜完了,甑糕也就卖完了。
后来,一代甑糕手年纪老迈了,干不成这生意了,由他的小儿子接替了他,老甑糕手虽然不能出远门了,但他的思想还清晰着。手把手地教他一套技朮,毫无保留地把他这一生总结的经验教训传授给了他。
不久,第一代的甑糕手去世了。
从此,他取代了父亲的威名,起早贪黑地行走在这一道原上。电动车取代了架子车。他的足迹,遍布了村庄的角角落落。他的声音有点像他的父亲,只是更加干脆洪亮了些。他的人品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对那些头脑不清的老人,心生怜悯之情,有时拒不收取他们的钱。他由此落了个好名声。
又过了十几年,他正当五六十岁,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纪,只是他不幸得了脑梗,语言不清。要不是极早地发现,后果会更加严重。后经多处求治,自己能够送水火了,只是平时行走有些点不稳,要依仗拐仗才能行走。
这时,他的儿子已经出脱成了一个大小伙子。由于他们父子都是做甑糕出的名,到了他这一代,自小耳濡目染,对里边的道道还是熟悉的。加上他的聪名好学,又勤于动脑子问这问那,做为长辈们,哪能不一一告诉他呢?
后来,没考上大学,他不想复读了,咱不是上大学的那块料,便回到了农村。自叹祖传的甑糕手艺不该在他的手里断送。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卖甑糕虽说苦点,但是还是生意还是相当不错的。自己生来就是个卖甑糕的命。青出于蓝,胜于蓝。只要货迎人,卖出牌子和名声。
听他讲,他靠卖甑糕,已经供给了两个名牌的大学生。儿子找到了好的工作。一儿一女。最小的女儿,还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可他们早就被抢去了,有了可靠的饭碗。由于成绩特别突出,一边工作挣钱,一边读书深造。家中现有的住房已翻修一新。他们现在不用他操心了。他们的事,他们会解决的。
现在,就是不做甑糕这个生意,也照样能过得去。只是,人不可一日无事。人一天忙忙碌碌,有事可干,说明人精神头好,也活得充实。勤惯了的人是不能闲下来的。一旦清闲下来,全身都是病。但也不能劳得过度。要劳逸结合。卖甑糕,就是苦点,一天游游转转,既逛了地方,又有一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再说,现在的老人,也知道保养白己,身上也有钱,吃好喝好,玩好。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