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双减了吗
双减后的第一次期中考结束了,孩子的各科分数陆续出来了。有孩子写自己的得与失反省道:自律者才是赢家!家长们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看减去了啥?
有资深老师告诉我:“原来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现在已经拉开了较明显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区别。”
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双减,为什么以前差不多的学生差距一下子会拉那么大呢?因为不一样的是家庭教育。
共青团中央的微博曾这样解读双减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如果认为双减之后,孩子放养、父母放飞,那就错了。最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鲜明指示了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打比方说,未来不是不让射手射箭了,而是换了一个更远的靶子,更考验选手。”
这个选手是谁?当然是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长。
前段时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条新闻:北大教授丁延庆奉行完全放养式教育,暑假里就让女儿大玩特玩。孩子不仅不做暑假作业,连游泳课也不愿意上。“不学就不学呗”,丁延庆和爱人都不着急。放任了几年后,弊端出来了,他女儿的数学成绩经常倒数第一。更严重的是,女儿因为从小没规矩,经常在学校里被罚站,同学们都开始给她起外号了,喊她“站将”。老师经常告诉丁教授他女儿的种种不良表现,他因此经常焦虑得睡不着觉,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让人“快乐”的教育,通常之后也会让人痛苦,尤其是双减之后。
表面上看,双减后孩子空闲时间增多了。可实际上,关键要看这空闲时间的背后,孩子们到底在干什么?是在玩手机,看电视,沉迷于网络,还是注重体育锻炼,同时不放松学习。
两者之间,大相径庭。
同样的双减,收获不同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学生,二减不重视的家长,本质上就是筛选:上选人才为国家奉献,下选劳动力为国家添砖。
所以,别再把双减等同于快乐教育。
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家长辛苦的付出。双减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并不是减少父母的监督力度。孩子空闲时间多了,更考验父母的智慧。有远见的家长,不会因为“不用再辅导作业”而沾沾自喜,而是更进一步参与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来。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也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这就是父母的担当。
未来的家长,应如教育部所倡导的那样:“充当孩子的心理营养师、学习引领师、人生指导师、习惯监督师、兴趣合伙人。”
“双减”之后,孩子真正的分水岭是:课堂之外的父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