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写作进阶班作业

如果孤独是我们必将经受的考验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龙火火聊情感

《孤独》一书中,曾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西方社会已经将人类的合群性从必然降低到偶然的程度。”

其实何止是在西方社会,就在我们身边,孤独也是如今无法逃避的体验。

我们成长、求学、工作、结婚、生子,在每一段的人生旅程中,陪伴我们的人都在悄然改变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时的伙伴都渐渐疏远了不再联系,曾经朝夕相伴的父母如今再见一面也不容易,相依相偎的伴侣可能在某一天就与自己分道扬镳,亲手抚养大的孩子总要背起行囊去闯荡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这个世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算是再亲密的人,总有一天都可能会离开我们。

孤独已成为我们逃不开的话题。我们作为普通人,一生当中尚且要应付如此多的分离和痛苦,那些远在异国他乡又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人们,孤独感是否会更加强烈?

《无声告白》给了我们答案,这部小说描写的主角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作者伍绮诗分别以父母与孩子的独特视角,细腻描写了他们在美国为融入西方主流社会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他们始终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的挣扎与绝望。

01

在美国的文学史上,一度涌现了关于黑人种族类型的大量作品,然而,关于华人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却鲜少有文学作品涉及

《无声告白》填补了这块关于美国华人话题的文学空白。这部小说在2014年一经问世,就一跃成为了亚马逊最佳图书的第一名,登上各大图书畅销榜单,并被美国《纽约时报》《TIMEOUT纽约》等多家著名媒体评为年度佳作和超级畅销书。

《纽约时报书评》评论称:“即使我们熟知身边这类故事,也从来没有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美国小说处理过这类故事。”

作为香港移民的第二代,伍绮诗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

20世纪80年代,她出生在美国,华人的身份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对美国社会有着独特的角度和见解。《无声告白》作为一部虚构类的文学作品,却处处展示着美国的真实社会,她曾经被人指着骂,让她“滚回中国”,这段真实的体验也被她写入了小说之中,虽然显性的种族歧视在美国已经越来越少,但隐形歧视却始终是少数族裔难以回避、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伍绮诗花费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精雕细琢,完成了她的这部处女作。她的笔触细腻而又柔美,带有女性独特的视角,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丰富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

这部短短不到17万字的小说里,涵盖了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教育、性别、种族歧视、同性之恋等内容,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广令人惊叹。

它打破和超越了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鸣。

02

婚姻无法解救孤独。

《无声告白》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有华人血统的詹姆斯从小便在歧视中长大,华人的身份让他一度非常自卑,他极力想摆脱种族差异,进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为此,他努力上进,终于考上了名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因为黄皮肤和亚裔面孔,被名校婉拒录用,只能去一个小镇上的大学教书。

在大学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玛丽琳。玛丽琳是他的一名学生,他说不上有多爱她。只是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尊严和自信,他时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白人女孩玛丽琳的主动求爱,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很快他们就结婚了,他想通过娶一名白人女孩来达到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目的。可是,他的愿望落空了,结婚并没有让他的生活更美好,他们依旧是美国人眼中的异类。

玛丽琳与母亲抗争,忽略掉身边的不理解,她鼓起勇气跨越种族的差异,与詹姆斯走进礼堂。但是这个曾经在她眼中成熟又独特的男人,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

平淡又压抑的生活,让她看到这个男人面具下真实的软弱。与不同种族的男人结婚,让她与自己的主流社交圈越来越远,直到她发现自己已完全被排斥在外,再也走不进去。

他们都因为孤独而走进彼此的内心,却发现婚姻并未让他们远离孤独,反而让他们更加脆弱。

婚姻是两个成年人的结合,它无法解救身处孤独当中的人们,如果我们学不会适应孤独,那么婚姻只能让我们更加失望。

03

你以为给孩子的是爱,其实只是伤害。

莉迪亚表面上看是詹姆斯夫妻最喜爱和最幸福的孩子,实际上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在詹姆斯的眼里,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美貌,拥有天然的外貌优势。在他的所有孩子中,莉迪亚是如此的不同。她就应该受到欢迎,应该成为大家喜欢的对象。

可是詹姆斯忽略了一点,莉迪亚身上流着的依然有华裔的血统,她与其他的白人孩子看起来还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她依然是孤独的。

哥哥内斯在社交上的失败,让詹姆斯十分恼怒。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莉迪亚身上,他鼓励她去参加聚会,多与同学联系,时时询问她与哪些朋友玩耍。詹姆斯以为自己终于培养出了一位能够成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女儿,然而实际上,莉迪亚却并未做到,她不爱社交,时常觉得孤独,为了不想让父亲失望,只能用撒谎来回应。

詹姆斯爱的方式不是莉迪亚想要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成为了加在莉迪亚身上无形的压力,让她倍感焦虑。

这个家里,给莉迪亚带来伤害的不止是詹姆斯,还有玛丽琳。

就像中国传统的父母一样,玛丽琳对詹姆斯失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失望,她想要女儿莉迪亚代替她完成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考上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

可是莉迪亚并不喜欢学医,她只能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之下妥协。父母的高期望成为了莉迪亚身上沉重的枷锁,她时常觉得自己在家里透不过气来。

詹姆斯与玛丽琳都将自己的人生期待转移到了莉迪亚身上,却从来不过问这是否是她想要的生活。处于青春期的莉迪亚比以往要更加敏感,内心也更加脆弱。当詹姆斯夫妇把莉迪亚当成是自己失败人生的救命稻草时,这种爱就已经逾越了该有的亲子界限,变成了无形的伤害,让莉迪亚对这个家失望,对自己的人生都失望。

父母如果无法学会接受孤独的体验,他们一定会把这种焦虑转移给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养育过程中,孤独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04

学会孤独,或许是我们终将经受的考验。

莉迪亚的死表面上是一个意外,实际上她的悲剧是另一种重生。

家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莉迪亚死之前,这个小社会是病态的。玛丽琳曾试图通过离家出走来展示她对命运的抗争,她不甘于只是当一名家庭主妇,她想要回到医学院实现她的梦想。

詹姆斯在试图通过婚姻融入美国社会失败后,他开始发现自己与玛丽琳之间的巨大隔阂。他在华裔女助教的身上,找到了另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

莉迪亚是如此的敏感,她早就察觉出父母之间的关系异样。在玛丽琳短暂追求梦想失败后,她更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莉迪亚身上,压得她喘不过气。与此同时,莉迪亚又发现自己一直崇拜的父亲,其实与自己的助手发生了令人不齿的婚外情。

莉迪亚的世界轰然倾塌,这个家对她来说充满了虚伪和压抑,她试图走出去,却找不到一个能够慰藉她心灵的人。

她没有朋友,也不爱交际,她知道自己无法真正融入学校那群女孩中,与她们达成一片,哥哥内斯的离开,让她失去了唯一一个能够坦诚心声的对象。

生活,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孤独。

当莉迪亚从湖中的小船走入水中时,不知道内心是否有一种解脱感。种族歧视、教育问题、婚姻问题纷纷成为了压在她身上的重负,让她难以喘息。

少女之死,没有什么阴谋,也没有什么内幕,不过是她想挣脱命运枷锁的一种的方式。

她想重新接纳孤独,迎接新的自己。

妙一法师曾说,一个人如果要坚守自己的世界,那么这种选择就应当包含敢于吞咽孤独的勇气。

或许我们一生中都无法经历莉迪亚的痛苦,但是分别和孤独却是每个人生阶段我们必将要经受的过程。

无论是我们的父母、伴侣和孩子,都只是人生中某一个阶段的过客,要走完人生的旅程,这一生要学会与自己作伴,与孤独作伴。

如果孤独是我们必将经受的考验,不如我们勇敢接纳它,或许它将指引我们看到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