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事,必须要用数量来衡量吗?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11人  梧桐梓

经常听到有人说,今年计划读多少多少书,或者是一周一本,或者是一天一本,或者一年五百六百本,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听到的人总觉得太受震撼了,鸡血之下忍不住立即也买回来一堆书,结果只是放着吃灰尘而已。

所以,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不是有参考意义呢?

图片来自网络

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离开学校之后,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多种多样了,有人是为了升职加薪,所以钻研职场交流人际,专业技能之类;有人是为了消遣,所以什么都看,并没有什么取舍;还有人并不是喜欢读书,离开学校只是觉得松了一口气,逼着自己读书大概是为了装门面,等等。

其实,更多的人是为了在大环境下摆脱焦虑,这才是知识付费所流行的原因,人们依然还是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只是苦于找不到方法。

所以,各种读书社群大行其道,提出了各种的读书方法,拆书,共读,讲读,听书,在公众号上,在APP上,帮助你一天读一本书,或者一周读一本书,于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确是在进步的。

大师姐觉得,读书还是为了学以致用的,这样才能够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而不是宣传自己读了多少书,重点在于收获了什么。

哪怕你只是一年读了一部经典,并且是精读和做了读书笔记的,也好过囫囵吞枣读了几十本书吧。

而且,这种读书还是一种讲读,就是各种大咖名人将这本书讲给你听,速度的确是很快,但这是在没有看过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如何得知这其中有没有掺杂讲解着的私货呢,如何分辨,他们的理解难道就是对自己有用的吗,这很难说。

新式读书法的背后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增加,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时间来坐下读书了,所以新式读书法才会盛行开来。

有人说,这是潮流所趋,也有人坚持纸质书才会带来感觉,有人推荐好用的kindle,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想要从书中获取知识,来帮助自己。

在这样的时代,似乎所有的人都患上了恐慌症,如果别人读了五本书,那么我就要读十本,才不会落后。没有这么多时间怎么办,那就付费请其他人帮着读书,浓缩的都是精华,效果真是干脆得很。

却忘记了读书的本质,是和作者的一种交流,一本好书无疑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有着他的经验,他的体悟,没有通过直接交流,而是让第三者转述,这样真的可靠吗?

大师姐想 ,这或许是人们的一种借口,因为世人已经离不开手机等工具了,所以便将读书也强行塞了进来,在手机上读书,如果老老实实地读着原文,该是多么的憋屈啊,总想着刷刷微博新闻,看看朋友圈呢,所以读书也要混合到这里面去,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来读书就好了啊。

如果推送原文的话,自然是让人耗费心神的,所以就要换成书评或者讲读了,还要找到一堆小伙伴才能够读得下去。

这样想来,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来自网络

读书本来就不是享受的事情

大师姐以前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上学而错过了很多的电视剧,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却是没有耐心去看下去了,便去搜索故事梗概,这样的确是快多了,也算是看完了一部电视剧。

可是速成的就是有缺陷的,当回忆的时候,并不会有精彩的画面呈现,印象也非常不深刻,还容易和其他故事搞混淆,感觉就是和没看一个样。

所以,那些电视剧到底还是错过了,这就是一种缘分吧。人总是越来越忙的,那些错过的恐怕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诚然,读书并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消遣除外,例如看小说或者故事会之类的,并不奢望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光是看别人的点评还觉得不过瘾呢,这倒是颠倒过来了。

光是凭借梗概来读书的话,数量再多又有何用呢,关键还是在于实际的应用,将知识转换为自己的才好。

凭着兴趣去读书,有时三五页,有时一气呵成,带着目的和疑问去读书,自然豁然开朗,这才是读书的本质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