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管理的瞎想
近日来刚阅读完《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读这本书完全是偶然。记得在2016年11月时,参与了朝夕日历的一场线上讲座——个人书单与知识构建,讲者推荐了几本他觉得很值得一读的书,其中就有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当时把此书备忘下来,但一直未翻阅。直到最近回顾个人知识体系构建情况,才想起这本书。
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早已把现代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救,取而代之各种自动化设备。大多数人从体力劳动者一跃成为脑力劳动者。德鲁克提到,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对个人而言亦是如此,脑力劳动的生产效率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最大挑战。
田志刚反复强调知识管理的五个层面: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这五个层面逐级递进,学习的初阶段一般对应学习和保存。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逐渐要重视知识共享,使用和创新。
学习层面有着丰富的自学渠道。互联网打平了信息鸿沟,当今知识的获取成本已变得非常低廉。但一般学习者常常忽视知识的保存过程。有时候看一本书,或者一部视频,甚至一篇文章之后,发现自己只爽了个看的过程,看完后什么鬼都没记住。这还不算糟糕,最糟糕的是意识到没记住要点仍不回顾一下内容而转身去做其他事了。如此一来,阅读等同于嫖娼,爽完当下便提裤子走人,你不记得她,她也不记得你。
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过目不忘,更需要有意识地保存自己学到的东西。保存的目的并不是背下来或者写下来,而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成体系的、零散碎片化的知识只能用来装逼避免变成咸鱼,但于解决问题无益。以前推崇的做摘录写在本子上的方法其实挺好,笔记印象比较深刻,但缺点在于低效、适用面不广、信息不全。田志刚在书中提到Google桌面搜索、Mybase、Total Commander、百度搜藏、Google Notebook、Outlook这些工具用于知识保存。但田志刚显然是个老派的互联网使用者,推荐的软件也非常古董。像Google桌面搜索,早在2011年就已被官方关停。现在比较流行的知识管理工具是微软OneNote、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这些。
知识的共享相对学习和保存更进一步,亦或更需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共享自己的知识,让别人知道你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你个人吸引力,从而更容易结识高质量的朋友,当然也会带来后续的合作机会”,田志刚如是说。《批判性思维工具》提到,任何思维活动都应该有目标。当我们打算理性分析“知识共享”这个问题时,首要的思维目标便是——知识为什么要共享?这里不敖述浅显易懂的说理过程,直接给出田志刚的总结:帮助掌握知识、结实高质量朋友以及建立个人品牌。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完整准确地复述知识时,它才算真正被你掌握。有时候你以为你掌握了知识,但却无法有条理地复述给别人时,恰恰证明你只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掌握了它而已。知识共享即知识的复述过程,相当于给自己一次知识的反思。另外两个作用:结交高质量朋友和建立个人品牌更像是相符现成的事物,类似阴阳鱼。《论语》述:“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识共享的过程让别人知道你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自然会吸引同道中人甚至欣赏你的外行,后续合作机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知识的使用。“知识工作者如果想将自己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一定要在与别人的合作中才能实现”。田志刚在书中提出,使用知识主要有三个途径:与项目结合,转化为专利,转化为产品。两个因素决定你的知识值多少钱:知识的独创程度和社会的需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