姸竹之日
请将我塑造成和平使者,
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
哪里有仇恨,让我传达爱心;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希望;
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
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爱,而是去爱。
——方济各
早晨在飞鸟教室听王静老师朗诵这首诗时,内心再一次被触动,我不了解圣方济各的慈悲,但这首诗的后四句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慈悲。我想,这样一颗怜悯世间万物的慈悲之心之下,定是伤痕累累吧?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不是被爱,而是去爱!”很多时候,我的所有抱怨,所有情绪,所有叫嚣,都是渴求被理解,被安慰,被爱。
于孩子,更是如此!
今天课堂中,我与妍竹沉默了。
挑战单完成后,我请妍竹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图中两个小旗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这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吧姸竹站起来了,刚开始很无措,很迷茫,瞪着她特有的大眼睛,一会儿看看挑战单,一会看看我,一句话也不说。
这样的沉默持续了十多分钟,姸竹多次欲言又止,但仍选择紧闭双唇,直直地望着我。我是多希望她能开口,刚开始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出了不耐烦,但到最后,很多孩子都在默默地为她打气。
后来还剩五分钟时,姸竹选择了回答;孩子们都舒了一口气,然后在剩下来的五分钟里,孩子们一起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
这节课的我很任性,而且换作平常,我的处理方式绝对不是这样的,我会让她坐下来,然后请其他孩子回答,等到下一题时再请她起来回答。或者就让她站在那里,直接让其他孩子回答。
那今天这节课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
强迫自己放下情绪后,我试着再去回到这节课,我看到这节课中的我面对的不是此刻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姸竹,甚至不是姸竹一个人。首先最近课堂中,每次到了讨论或者互相讲题的环节时,姸竹都一个人趴在桌子上,默默不语,昨晚我问她会了吗,她说会了,然后我安排一位同学,让姸竹讲给她听,姸竹讲不出来,才发现自己不会。其次,最近班里出现这么一种现象:一遇到后面的大题,孩子们看完就说自己不会,或者分析了条件后觉得很难没有思路,就不愿意再去分析了。
所以在看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姸竹选择沉默,我就很任性地也跟着她一起沉默。
我能清醒地知道,姸竹沉默的背后,不是不会,是她习惯于沉默,遇到事情就选择逃避,而且我的这种提问方式会让她很不舒服。
我都理解,可是处于那个情境中,我还是选择了不理解,选择了对抗,酿成了一场教学事故。这场事故后,我会找她谈,我也相信我能把她心里的疙瘩给解开。
这篇文章只做记录,只做反思,也为她命名为“姸竹之日”,这些关于关系,关于理解,关于爱的思考,我也想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