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一些动力 - 草稿
我是个勤奋之人,又是一个善于满足,安于现状的人。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许多憧憬和渴望。不到六岁,为了去山那边的镇上赶集看镇上的花花世界,我和嬢嬢们翻越几座大山,爬了一坡又一坡的山道,走了三十多里的小路,才走到镇上。那时爸爸在镇上工作,他每次回家都很风光,每次回家都会带很香的吃食给我和嬢嬢们吃,爷爷在供销社工作,也经常给我和嬢嬢们买花布做漂亮的衣服。在我的眼里,外面的世界精彩璀璨,耀眼夺目,不像老家那样一成不变,死气沉沉。
第一次去镇上瓢井赶集,妈妈拿不出钱给我,就捉了家里一只老母鸡给我抱着,说去镇上卖了换钱买东西。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嬢嬢们走到中洞时,又热又累,胳肢窝下面抱着的鸡呢,更是渴得耷拉着脑袋。同行的幺姑奶看到鸡快不行了,赶忙说就在中洞把鸡卖了再走。收鸡的当然是老手,看到奄奄一息的鸡,自然不会出价钱。现在已经忘记了那只鸡卖了几块钱,可是胳肢窝耷拉着脑袋、带着体温的鸡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我与故乡抗衡的开始。
看过了镇上琳琅满目的货物,又在爸爸的单位宿舍吃了一顿丰盛的饭,回到家之后,我想读书了。还不到六岁,就央求妈妈给我报名,送我到家门口的民办村小读书。我要读书,要去到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家里农活多,姊妹多,家务多,太苦太累,我不喜欢家,不喜欢嬢嬢们在农忙空闲时总是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却爱上了书包里仅有的语文数学课本。尽管那时不认识几个字,也没学到什么,最基本的拼音都是读师范时从《语基》上学来,在后来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的。可是,我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渴望走出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
十六岁那年,我以第一届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优势,如愿考取毕节师范,也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尽管毕节算不上什么大城市,可是对于当时根本没出过远门的我,已经有种升入天堂的感觉。从此,我可以在这个城市生活三年,毕业后就能分配工作,捧上铁饭碗了。因为得意,容易忘形。三年的师范生活,我过得逍遥自在,平时游手好闲,一到周末就游走逛街或者去别的兄弟学校找老乡找朋友玩耍。每天的课马虎了事,应付差事的完成着。寝室里,大家不会谈论学习,就会谈天说地议论男朋女友。学校强制的晚自习也是坐着发呆混日子,只等下课铃声响起。那时的读书状态,就如同我现在形容自己的学生一样: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精神抖擞。等到快期末考试了,突击恶补几天,提心吊胆考完试后,就盼着不要挂科,好回家交代,也好顺心的迎接自由自在的假期生活。这或许就是青春吧!如今,看到自己的孩子读书不用功,得个且过时,心里就非常生气。可是回想起自己的曾经,还不是和他一样的挥霍着。何况,他现在似乎比我当年还想得多,想得远呢。
顺利工作后 ,也顺利的有了自己的家。那时不懂工作的意义,依旧应付着手头的事。情绪一来就请假回家,根本不考虑工作,更谈不上顾及学生。婚姻里,谈不上爱或者被爱,虽然是自由恋爱,可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爱。两个人在一起,不互相反感就是家庭。在懵懵懂懂中昏昏霍霍地行走着 ,自己要什么不知道,快不快乐不过问,无目无的地走了十来年。那时最羡慕年龄比自己大的同事、邻居,他们生活稳定,说话做事那么得体。而我,工作中时时会出错,家庭里也经常争吵着,整个人生似乎一潭死水,看不到明天是什么。生活家庭已成定局,诗和远方在哪里,根本没想过。
苦烂的十年,我在艰难的养家糊口,带娃工作中卑微的生活着。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不被看见,不知自尊是什么。不到三十的人,早已邋遢得比五十岁大妈还苍老,工资一个月接不上一个月,家庭矛盾时时发生,初为人母的无所适从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整天蓬头垢面。
机缘巧合,在农村苦烂的十年浩劫之后,在先生和儿子遭遇了一场不小的车祸之后。我们开始反思走过的路,也努力着想摆脱之前混沌的生活,来到了县城。在县城的日子,因为换了环境,我和先生都很投入地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房子,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家。先生工作卖力,收入颇丰,我的工作也顺风顺水,在县城最好的小学深得学生家长们的喜爱。在工作之余,我们又开始应酬起来。出了工作,没想过别的什么追求。似乎对我来说,一生的任务就是工作。只有工作,好好完成我这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就够了,别的时间归我应酬,归我娱乐,谁也管不着。这十年是幸福的,也是迷茫的。仍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往哪个方向行走。
后面的十年,我来到了现在的学校。在这里的工作,谈不上卖力。经历了青葱岁月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将在这里走过自己的盛年,直至老去。因为之前无求无欲的工作生活实在太空虚乏味,我心里总有一股不甘的力量在挣扎。除了认真工作之外,我想做点什么了!在先生的鞭策下,我开始学习,开始锻炼。工作之余,不再经常应酬,学着读一些杂志,一些教学方面的书籍。那时开始,为了不使自己的身材越来越臃肿,我利用暑假开始出去跑步晨练。后来,我开始写一些小论文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比赛。得了一些小奖,也激发了我继续探索教学的信心。那些年,每年教科所组织的论文比赛,我每次交60元钱的评比费也要参加。每次看到自己写的“豆腐干”小作变成了铅字,心里那个自豪,那个兴奋。只是,那时还谈不上有写作兴趣,只是不愿放弃每一个参赛的机会,想磨练自己而已。我的特长是“勤”嘛!在我的理念里,勤能补拙,勤能弥补我的愚笨。
真正让我爱上文学应该是五年前吧。那时陪孩子一起住校读书,没有电视,看手机也怕影响孩子学习,加上我想用自己的行动陪伴他,感染他也认真学习 ,就买来一些《哲思》之类的杂志。儿子学习时,我就看这些杂志。那时微信不算普及,在杂志上看到一则一句鸡汤类的文字,就兴奋得用笔勾画下来,誊抄在笔记本上。有时觉得很有启发的,又把它写到QQ空间里去。每次看到QQ好友们的点赞,心里就更加开心,也更激励自己喜欢写说说。陪伴儿子的三年,我读了几本文学书,也在真正的文学熏陶中发现了生活的美,文学的魅力。说实在的,我的语文基础非常的差。小学时不会拼拼音,中学时没有学会写作文,读书时每次写信回家都要被爸爸骂说错别字满篇。可是我有什么办法,我就是不会语文,就像我花了很多时间也没学会英语一样。工作的这些年,我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教授语文学科。虽然备课时照样教参书不离手,有时课堂上还有照着教参教学生的情况,可是,我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得以进步的。教学相长嘛,应该是这样才对。
除了写教学小论文,我还不会写别的文学体裁。那是三月的一个下午,我正在街上走着回家,学校刘玫打来电话说:“老韦,请你帮个忙。书香三八正在举行一个征文比赛,我们学校一直没安排任务叫老师写。今天下午六点再不发参赛稿子过去,我们学校要挨批评了。你平时喜欢看书,你就写一篇应付一下吧!”电话这头,我束手无策。从没写过别的文体不说,半天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凭我的能力,怎么完成任务哦!我给刘玫说我做不了,她不答应。好说歹说,我答应应付差事写写,质量不管。答应了她的任务后,她如释重负,我却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躁不安。回到家里,我又炮制着之前的写作技巧:翻杂志书籍,手机百度。最后定下散文标题《书香阵阵沁心脾》,结合自己平时看书的所得和经验,写成了一篇千把字的小散文,在六点前发给了学校李老师,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任务,也让学校解了燃眉之急,刘玫和李守军老师都很感激我。
很久之后的一天,李老师电话我,说要我准备资料,我的文章《书香阵阵沁心脾》被推到市里评比去了,我当时的激动和兴奋可想而知。这种幸福的时刻,我第一个想着要分享的是我的先生,他是我成长成熟的最大支持者。我写作的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多的鞭策(尽管有时我对他的教育很不服气,时常和他顶撞,可是我却很在意他的意见和建议,事后就会默默的改正。)和鼓动。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一天午后,我和儿子开车去中箐买水花酒。在阳光灿烂,夏日蝉鸣的乡间,我和儿子一边听着车载音乐,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突然,李守军老师打来电话说我的文章《书香阵阵沁心脾》在市里评为三等奖,已经文件公示了。我不敢相信,反复询问李老师是不是真的。李老师平时做事一板一眼,从不和谁开玩笑,可是我还是反复的追问是不是真的 。直到他把公示文件发给我了,我才相信。此时,乡间的阳光更加明媚,路边的一草一木都在向我微笑着眨眼。儿子看到我兴奋得喋喋不休,也由衷的佩服着他的妈妈。
处女散文的获奖,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意识到我也是可以写作的人。我知道文学的路太遥远,不是我所能向往的,作家只有书本上才能有。可是,从那时起,我的内心时常有一股力量在喷涌,在燃烧。有了第一次小小的成功,我不再拘谨,时常在QQ或者微信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心情,也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这期间,我读了一些文学书籍,也写了一些文章参赛。散文《生命因你而美丽》在大方教育局散文评比获得一等奖,《学习“山”文化,感受“山”理念》在《大方教育》杂志上刊登,《橘生淮北未必枳》被《毕节教育》杂志选刊。一篇篇文章、随笔的获奖,让我看清了我将要行走的路在何方,明确余生的目标是什么。就像我在简书的签名一样:“好时光都藏在生活里。余生,用文字妆点生活,直至终老。”签名是励志,也是鞭策。我想让每一个自己独有的签名成为自己践行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自律。
“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因为这个签名,很多人认识了“品味时光”的主人。利用这个网名,这个签名,我不断的告诫自己,勤能补拙。我天资薄弱,不是那种能投机取巧的聪明人。既然这样,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这十年,我过得风生水起,写了不少的文章,教学工作数一数二,所带学生成绩优异,班级活动丰富多彩,运动使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这些都源于我这些年的自律和努力。 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这样一句话:“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如今的我,因为有了新的目标,新的方向,每天都行在路上。清晨不到六点,闹钟一响,我不再贪恋床铺的舒适。或跑或走,用行动丈量着脚下的路,用毅力和坚持塑造自己的体形。我需要一个健美的身体提升自己的自信,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伴我前行。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属于早起的人,锻炼有益身心,既然选择了,受益了,就继续吧!坚持至少十年的晨练,我收益多多,这些,都全部展现在自己健硕的身体上,也写在脸上。有人说我锻炼成瘾,友情“警告”我每天不能超过两万步,我虚心接受着;有人清晨调侃我说:“现在正在下雨,锻炼去嘛!”我的回答时常叫他哭笑不得:“我就在路上呢!”我的锻炼寒暑坚持,在家晨练,出门在外也不会落下。其实,我也知道早晨的被窝不好掀开,夏天还好,寒冷的冬天晨练的确煎熬。可是我也知道,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稍不注意,惰性又将把你打回原形。
这几年,同事们时常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说:“老韦,你每天一下班就匆匆忙忙的回家,一个空巢老人,又不忙做饭带娃,在家做什么哦?”对他们的不解,我轻描淡写的回答:“我要做的事不少,不会空虚无聊呢!”的确,虽然我不用做饭带娃,可是我也在忙着。下班回家的时光,我宽衣解带,让自己舒舒服服的躺一会,然后开始看书,有时灵感一来,马上放下书记录着自己的心事。我喜欢用真情实感流露对人事的爱恨,对生活的向往。喜欢看纸质书,走路运动的路上喜欢听书。这些年,我听了多次蒋勋播讲的《红楼梦》,谢涛讲的《南渡北归》,杨晨、张震讲的《平凡的世界》,在《洞见》里,我能了解很多平时没时间观看的电视剧评论,在《百草园书店》里我能听到很多美文,在《雪小禅》里,我能学得一个女作家对生活的热爱。看书已成习惯,“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对于我这半路出家者有点夸张。然而看书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很忙没有时间看书,就会觉得空落落的不踏实。看手机会使人越看越空虚,读书却使我越读越安静。所以,当我心情不好,烦躁不安时,我会立即调整心态,抱一本喜欢的书读上一会。因为读书,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因为读书,我的脸上写满自信;因为读书,家人感受到我身上不少的正能量。儿子同学来家里玩,看到书架上摆着一些很好的文学书,以为是儿子在看。当得知书是我看的时,他的同学们投以羡慕和赞美的目光。这些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妈妈经常读书,儿子也会耳濡目染吧!
因为婆婆公公是教书人,我和先生也是教书人。有人一直羡慕我们家是“书香世家”。曾经,我为这样的称号汗颜。我们只是谋得一个教书的职业养家,谈不上“书香”,更称不上“世家”。这些年,我在努力朝着“书香”的方向前进着。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既然这样,就读书吧。勤读,多读,让书浸润我们的心灵,妆扮我们的余生。昨天听了一篇文章《生命,需要的是陪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他们可以陪你一时,但不能时常相守。那么,选择读书,与文人对话,与先贤相坐,与自然为伴,与知识相处,不说饱读,至少不辜负时光,不遗憾生活。
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成长的路上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需要他们的提醒和鞭策。他们的话不一定顺耳,但一定受用,亲情可贵嘛!成长的路更需要友人的相伴,爱情的滋润。在朋友的帮助下你会走得更宽更远,在爱情的滋养中,你能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余生不长,为了心中的那一抹阳光,做想做的事,一如读书、运动,也如爱与被爱。他们都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然拥有,那就珍视!珍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