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纪年,为什么现在使用西历纪年?

2021-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树边羽

中国人的哲学起源,认为生命循环是没有尽头的,我们的生老病死,世间万物的兴衰荣辱不过都是“道”的往返。在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潮之中,我们的老祖宗,并不认为时间是个单独的存在,甚至在古早的时候,连时间一去不复回的概念都没有,逝去的只是我们的个体,而苍天万物则是永恒。

没有时间观,落实到世俗之中就是对时间的线性发展没有概念,也不在乎。在我们的文化潜意识中,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不过是到这世上走一遭,活一回,很久以前和很久以后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两样,史前和未来对于大道而言也没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的轮回理论和道教的下一世投胎理论最为契合中国人想法的原因——当然,他们其实也是入乡随俗,为了契合中国古人心态,为了传教(弘法),对自己的宗教理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之谓“入世”。

因为不同于西方人对时间的理解,中国古人的纪年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既然时间不是单独的存在,那么我们要如何记住呢?当然是以发生的那些大历史事件(众所周知)来作为相对应的标志。而这些事件连续不断地发生,就好像改年号——这也是大事——通过一些大事的发生来循环变化年号,方便我们记忆时间和发生的事情。

我们一听那个年号,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在秦汉以前的纪年方式有两种。

太岁纪年法

一种就是星历。以木星运转规律来参照的“太岁纪年法”。木星公转一周大致是十二个月,再配以十个“岁阳”,形成六十个“单元”,并分别命名(星纪 、玄枵、诹訾、降娄……),用以作为年份的名称,此为纪年。

这套方法是以六十年一循环的,因此每六十年就把原来的名词按次序再来一遍。可是这六十个名词彼此之间看不出关系,实在是太难记忆和核对了,彼此之间的顺序非专业星相、历法家无法弄清,这就失去了纪年的意义,毕竟纪年是为了让大家都明白时日。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那么用十二地支和十个“岁阳”(天干)两两相配,既简单好记,又有规律,而且依然是六十年一个轮回,我们称之为“一甲子”——第一个就是天干“甲”与“子”相配,算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六十年对于寿命不高的古人来说,把自己这辈子干的事年份记住,是绰绰有余的。不过史官们在修史书的时候,几百年一转眼就过去,六十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一瞬间,而甲子纪年在史书中不断重复,势必也会造成时间概念的混淆,那么怎么办呢?

王号纪年法

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另外一种纪年方法——王号纪年。

如周朝历史就以天子周文王、周武王多少年来记载。诸侯国记录本国历史,则以本国国君为起点来记录,如鲁庄公多少年,这样就非常方便。当然出于对中央王廷的尊重,使用周王某年来纪年的情况也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