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症知多少?
过几天2019江南百英里越野大赛就要开始了,我很荣幸收到朋友伊风的邀请成为此次赛事的保障人员。
前几天伊风让我列保障物品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会不会可能出现低体温的事件呢?真要问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是因为刚好儿子在背诵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平原地区和山地之间的温差是差异比较大的。所以看起来在温暖的季节,去户外活动徒步或者登山非常有可能出现失温现象,出现低体温症,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
那么什么是低体温症(hypothermia)呢?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按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前者是指机体表层的温度,后者是机体深部的温度。我们这里说的都是体核温度。低体温症是病人体核温度降到35℃以下。如果体温降至32℃以下,往往是致命的,因此病人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需要警惕病人是否会发生“低体温症”的问题。根据体核温度,创伤患者的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4~36℃),中度低温(32~34℃),重度低温(低于32℃)。
关于人的体温,有两个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温环境,大风,和湿的内衣使人寒冷。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衣服,避风所,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但不会生成热量。出汗通过蒸发而降低体温。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经过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后环境温度降低,这时如果穿着湿的内衣,而且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的情况下,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因此低体温症一般都是发生在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当然暖和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
低体温症常见的表现有寒战,皮肤苍白青紫,全身冰冷,严重的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者冻僵。呼吸频率会逐渐减慢,体温降到35度以下。但是相当多的低体温病人却表现症状进展缓慢,当医疗救助不足时,病人可以出现较为特征性改变:
1.机体早期产热的表现即寒战,但是要警惕体温继续降低寒战症状会自行中止;
2.病人胡言乱语或喃喃自语;
3.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呼吸动度缓慢;
4.脉搏微弱;
5.昏昏欲睡或缺乏活力;
6.病人动作笨拙缺乏协调性;
7.意识不清或记忆力下降;
8.意识丧失;
9.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手臂和腿部的血流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急剧降低。
10.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icebox),肤色红亮,皮肤冰冷(常见于儿童)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低体温会对人体生理功能带来极大的影响,引起身体机能功能紊乱:体温持续降低可以抑制机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的机能,特别是体温调节中枢、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维持生命的重要系统,导致体温调节系统停止、血液粘度增加,外周循环停止,心脏心律失常机率增加、呼吸血氧交换功能降低直至停止、神经反射降低,意识错乱,各种深反射减弱直至消失。
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体温不断降低,出现寒战,皮肤苍白,发凉,甚至严重的出现无意识状态,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初步紧急救护呢?
首先,我们需要寻求帮助和救助,通知120和其他救援人员,确保有救援人员已经在路上。
然后我们可以把低体温伤患进行分类处理。针对轻微/中等低体温症,我们可以考虑不必着急送到医院处理,而是立刻就地让患者回复体温。首先将伤患将丧失体温的环境因素中隔离,比如擦干伤患身体,给他换上干爽衣物或者以毛毯、厚衣物裹住,防止体温进一步降低;随后,从人体吸收和产热效能考虑,我们可以着手让患者进食容易吸收的单糖或果糖(如蜂蜜或生果)或温热饮料,好转之后再给他食用淀粉类食品,最后才是肉类和正餐。这样做可以让患者迅速将食物转为热量,更快使身体恢复正常体温;如果伤患在颤抖,我们是鼓励他们继续颤抖的,“取暖基本靠抖”,短期内骨骼肌颤抖可以产生500%的热量。当患者情况好转时,我们还可以鼓励他做一些运动加快恢复体温。如果做了以上措施,情况没有好转,则需要考虑制作“保温包裹”,并且迅速撤离,尽快就医。
那么如果身边的伤患出现了以下几个症状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他已经处于严重低体温症了:神智状态严重下降;颤抖消失;生命体征降低(如脉搏降低、呼吸降低、血压降低);核心温度低于摄氏32度(华氏90度)。患者出现以上几个症状的时候,情况就变得比较危急,需要立刻采取相应的处治方法。那具体要怎么做?
一定要轻柔地处置(此时患者的心脏已经跳动很慢,动作轻柔可以防止患者心室颤动),一定要动作轻柔的脱去病人湿冷的衣物,更换为干燥温暖柔软的衣服或毛毯,并将患者“保温包裹”,如有可能让患者躺下休息;立即离开寒冷环境,尽可能撤回到温度较高或者背风的环境中;如果患者还可以吞咽行动,给予温热含糖最好是单糖或双糖类食物饮料,不可有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如需进一步的保暖措施,则需徐徐渐进完成。比如给病人中心部位如颈部、胸部及腹股沟区以温暖柔软的覆盖物。美国CDC认为电热毯也是可选项。如果给予热水袋或是化学性发热袋则需裹上毛巾;随时准备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尽可能的救助,但也不能因此而影响转运患者到医院,不能做过分延误撤离时间的CPR;最后抓紧时间转运。有时候伤患的身体冰冷,生命体征极度不明显,但是他很可能还是存活的,不能轻易放弃抢救的机会。如果转移的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多于2小时),环境依旧比较寒冷,WMAI建议大家从隔断热能丧失的物理效应方面进行考虑(如对流、传导、辐射、蒸发),现场为患者制造一个“低体温症包裹”。
救治低体温过程中,切忌急躁冒进,伤患复温速度不宜过快,比如加热烤灯及热水洗浴;切记不要尝试给伤患温暖胳膊或腿部肢体,包括按摩揉搓肢体,这样会加重病人心肺负担,加速体温降低。民间都喜欢给那些受冷挨冻的人喝上一点二锅头、伏特加等等,但是在现实急救中这是最忌讳的,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都会阻碍延缓复温的过程,干扰复温过程中的血液循环。
美国头号医疗机构梅奥诊所有2句经典的话:A hypothermia victim is never cold and dead, only warm and dead!即身体冰冷低体温症病人不会死,只有身体温暖的病人才走向死亡。
stay dry=stay alive
保持干燥=保持生命
说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对低体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上医治未病,与其在户外让自己陷入这样危险的境地,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假如你要出行,那么你是出去远足?行山?还是仅仅去逛街?具体日程是几天?出行距离将决定所要准备的保暖物资、食物补充及户外装备的数量及种类。如有可能,尽可能准备多余的分量,不论是关键时刻自己使用还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关于通讯设施/手机信号的覆盖情况,最好在出行前也能有所了解。根据出行性质、距离和当地的地理、天文气象条件决定你所穿的衣物。最好能准备多余的干爽衣物和鞋袜,在关键时刻你会发现它们可能会帮你避开“失温”的风险。户外活动都有风险,要充分提前预估可发生的情况,预先准备急救物资,切忌抱有侥幸心理!对于距离城市或得到医疗救助距离2小时以上的环境,我们都称之为”野外环境“。比如考虑到路面可能结霜湿滑,我们可以提前准备Sam板,三角巾等,应对寒冷则考虑保温毯、睡袋、帐篷,便携式炉具可以提供热水,关键时刻也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