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嵩阳闲人笔记》有感

2024-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水雨而

前些天收到一本新书《嵩阳闲人笔记》第四卷,由于事务性工作多,一直没读完,前天拿起来读完,觉得非常有趣,今天下午我又重读一遍。《嵩阳闲人笔记》以写嵩山脚下的小城里的市井生活为背景,以回忆往事、烟火气息为主要内容,引起我的共鸣和代入感,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生活细节上,塑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普通人,一个个似曾相识故人,好多曾经的往事一幕幕浮现,那些过往的人物掠过眼前。同时,这些人物故事读起来,能够让我更加深刻地洞察世间冷暖,社会百态,理解人性,滋养心灵。

闲人不闲

薛明辉老师是一名地道的书法家,书法家大多是由临帖、入展、入会、入行到成名成家的这样一个成长历程,都是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单调日常,一笔一划地写字与临帖,枯燥无味的读帖与寻帖,经年累月的坚持与坚守,才会成为一个书法名家、书法大家。据说,每个能称得上书法家的人,他写字的用过的纸都是可以垒叠堆放到房顶的,有的是还用车拉,所以书法家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号,应该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尊重的人,薛明辉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书法家。

人生在世,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书法和写作能同时相得益彰的人不多,尤其在当下一个功利化而又快节奏的社会,守不住书写寂寞,受不住笔墨煎熬,很难有所成就。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是在不停地码字训练,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再拿起笔一字一字抒写,每天坚持几千多字,写上三五年,一般人是坚持不下来的,当今签约网络作家的顶流,一般每天一万字,千字九百,这样的作家也是凤毛麟角。说实在的,当作家自然是非常辛苦的,非常人能胜任的,薛明辉老师能坚持下来,而且成果丰硕,他的新书《嵩阳闲人笔记》第四卷出版了,之前出版的一二三卷我都读过,他的作品是我书单中必不可少的上榜“品牌”。他的散文和小说读起来娓娓道来,自然生动,让人朗朗上口、爱不释手,可见文笔功夫也很了得。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缘于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将书法与写作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出他独特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也是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积淀,和对生活的热爱热情,他才会有的这么多的文字输出。我们相信只要每天坚持每天进步,终会有所成就,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不会白费。多年来,他也一直没闲下来,写字和写作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最大爱好,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坚持将挥毫与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可以在他的日更文里,读他写的文章或欣赏他的书法。他的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起来比较舒服,比较接地气,看似平平淡淡生活琐事,读后有时让人无穷回味,仿佛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也好像我们是故事里的人。

往事如烟

时下,文旅文创的火热,人们都在寻找一种生活,那些过去的记忆、曾经的往事,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方向,在快节奏的时代,那个“慢生活”的故事,成为我们的向往,这也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承载个人情感,中和快节奏的生活追求,不断探寻曾经的生活和普罗大众的日常。从贵州的村超、天水的麻辣烫,再到山西的古建热,小城和小地方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喧嚣与嘈杂,压力与内卷,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向小城,这也是《嵩阳闲人笔记》吸引我们的地方。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嵩山脚下的嵩阳小城一定有很多故事,讲故事的人也一定是个有去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能一事一讲,一事一议,没有什么辉煌成就,可是读起来让人亲切、生动,仿佛自己也在这里生活过。这本《嵩阳闲人笔记》延续前几本写法,以现实题材为主,以人物故事为线,串起嵩山脚下嵩阳城当地人文风土,烟火人情,这洋洋洒洒十多万字的笔记,读起来让人能重返重建重构我们的乡土乡情乡音,字里行间的平平淡淡,让人想起我们来时的路,家乡的巨大变化,故土的风俗人情,对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而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柱爷》《文哥》《小魔》《劳处长》《阿飞》……这些逝去小人物,曾经在作者生活里相逢相遇相知,勾勒出小城与作者之间的缘分,儿时的记忆、读书上学、工作生活,记录作者人生成长的历程。因为小城的人天天见面,于是会有故事;也因为小城的人世世为亲,于是有了故事;更因为小城的人有许多的喜怒哀乐,于是有了更多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通过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每一个小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生动展现在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生老病死贪癫痴、财迷油盐酱醋茶。那些永远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触,让人唏嘘令人感叹,回不去的过往,抹不去的记忆。

读《三次落泪》体会到作者善良和温情,那是见证捐资救助的病人离世,柔弱的内心容不下人间疾苦;见证义卖书法作品给白血病人募捐,悲痛于被捐助的病人离去;见证为救助患眼癌小姑娘,看到这一家悲惨处境,一个个病痛折磨的个体,他的泪水情不自禁一次一次洒落……。或许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见证国这些人间的疾苦,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流泪。用爱心温暖他人,用善良拥抱世界,也是做人做事基调和底线,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明明自己过得不尽人意,却偏偏见不得这人间疾苦”。充分体现出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不论自己生活如何,善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人这一辈子,格局大、人善良,成功自然离你不远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会老去,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沉淀的可能不止是记忆,那些如歌的岁月,那些如烟的记忆,都会在冥冥的思绪里渐行渐远渐无书。放眼未来,岁月的故事尽在不言中,读这本《嵩阳闲人笔记》,收起繁花似锦的日子,回望来时的路,遥望前行的路,读那些往事,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将怀揣自己的希望与梦想,追寻明天的光辉吧。

烟火人间

在这本《嵩阳闲人笔记》后半部分,多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烟火气,写的最多是吃吃喝喝的衣食住行,也正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会被他热爱生活的热情感染,正如汪曾祺所说:人的一生活得就是烟火气,一定要有所爱好,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民以食为天”。在《杂烩菜》里记述自己吃过的烩菜都逐一进行比较,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有着不一样的风味;读《吃螃蟹》,让从吃蟹的字里行间,把吃螃蟹的各式吃法,写得生动有趣,读起来会有滋有味;《浆面条》《卤面》《北舞渡胡辣汤》《砂锅酥肉》这些本土美食,既有亲身体验,又有不同的做法,融入一些市民生活,读起来很有代入感,回味无穷。《浙东美食》《食在宁波》纪录异乡的美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海鲜食材的烹饪技艺写出来,诸如小笼包、豆腐馒头、小馄饨、炒年糕、糟肉以及清蒸白灼海鲜,这些他都一一品尝过,着实让人羡慕。在吃的字里行间里,记录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也处处流露出生活智慧与生活美学,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应该远远超过“吃”的本来意义,在饮食中产生生活美学,同时也构建自己的生活艺术。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嵩阳城的元宵节》《火烧秦桧》《春联的故事》里存有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或许越来越被人们淡忘,春节写对联、放鞭炮,元宵节火烧秦桧社火、打梨花(也有叫打铁花)等等,都是曾经世代相传的社会习俗,体现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是不能忘记和丢弃的。最近看到一则消息,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从最初一种节日,后来演进发展为多种习俗、娱乐、祭祀活动且兼具现代与传统融合的重要节日,如今成为全人类共享中国文化遗产,最终在广袤的大千世界里一定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前景。

“平凡的世界”。在这本《嵩阳闲人笔记》的最后几篇《采耳记》《关于发型》《毛巾包头》《高铁上的速写》中,都是亲身经历,这些看似平常而平凡的小事,都是不平凡的小故事,在一日三餐、家长里短里,把生活中鸡毛蒜皮、凡人趣事写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这些平凡朴素的语言,朴实的小故事,或许并不意味平淡乏味,这更不是消极的不思进取,这其中的乐趣和人生追求,相信每一个读者读后会冷暖自知吧。能做到平凡并不意味平庸,它代表人生最为平和的心态与最朴实的生活,薛明辉老师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丢下那些浮躁的功名心,有滋有味地享受平凡的恬淡与轻松,始终在追寻人生的境界和有意义的平凡人生。这或许是写《嵩阳闲人笔记》的目的,让有限的时间记录平凡的世界,让人在平凡之中,读出那么一点的不平凡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