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力

提升表达能力(二)

2016-12-01  本文已影响27人  思考的北池

对于绝大多数不善表达的人来说,在通往自由沟通的路上,通常有两道坎需要跨越。除了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讲的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外,我们还要认识“表达方式”。事实上,虽然会说是基础,但表达方式在绝大多数场合往往比表达的内容更重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是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会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是先学会走路再学会跑一样,表达方式应该是建立在能够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如果你已经能够比较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关注提升自己表达方式的技能了。举个例子,很多人常常会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去安慰一个刚刚遭遇重大挫折或者巨大打击的人。可是这样的安慰往往并没有多大的效果,甚至根本没用,该伤心难过的还是一样伤心难过。尽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一个非常客观且理性的观点,同样也是确切的事实,因为多大的伤痛最终都会被时间抚平。但为什么安慰起来就不痛不痒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把似乎是十分理性、清醒又正确的“大道理”分析给对方听,希望对方采取我们认为的此刻最正确的行动,却没有意识到对方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所谓正确的道理,而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情感倾述对象。这就好像是一个愤怒的人听不进去任何理智的话也不会考虑任何后果的一样,心情处于低谷的人同样也很难平复自己的心情,用平常心来应对此刻发生的事,其实谁又不知道那些道理呢?所以,当被安慰人最重要的内心感受被忽视时,此时他们心里想的是:道理说出来很轻松,你又没有经历我所承受的,根本不理解我的感受,怎么会懂我此刻的心情呢?

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个对方更心理上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安慰对方。那是如何做的呢?

这里给出表达方式的一个公式:“情感性表述”+“理性表达”。情感性表述是指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关怀和共情,而理性表达是说理性的客观的表达,也就是我们想传递给对方的正确的想法。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我们在进行沟通交流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想一想倘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心比心地去感受对方的情感,给予对方感情上的关怀和理解,在这以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回到刚才安慰人的例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客观理性的,但是并不容易被受安慰的人所接受,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先用与对方共情,就是用同理心去感同身受并告知对方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想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会感到非常难受的”,这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呢?仔细体会就能发现,当你使用了这个句子,就说明了你不再只是随便地客套地安慰,而是真正地从内心里去理解和感受对方的遭遇。只要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自然会更容易接受你接下来要说的更为理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了。

再举个例子,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反对自己,因此当你需要对一个人提意见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否则弄不好就会引发矛盾。这种情况,如果先做“情感性表述”:“我说了你可能不爱听”,或者“不是我说你”,这样先让对方心理上做好接下来你要指出问题的准备,就可以起到舒缓气氛的作用,让接下来的交流更加有效。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在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同时,能够细心照顾对方的情感感受。我们平时所说的“批评之前先夸奖”就是这个道理,在情感上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对方心里听的舒坦,自然也更愿意听。

另一方面,除了表达的公式,语气也是表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就决定了对方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和接受的。为什么呢?因为语气直接表现了我们的情感,代表了我们的态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准确的语气去表达,结果就是生活中一些人明明是出于好意想给对方提些有价值的建议,结果在对方眼中却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行为。

你能准确地把情感加入到自己的语气当中去吗?一个十分有效的练习语气的方式是模仿,去观察那些表达能力强的人是怎么说话的,怎么演讲的,然后模仿他们。就像我们学英语口语时想尽方法让自己的语调接近母语国家的人的口音一样,通过模仿,我们的语气运用能力可以获得极大的提升。

能够表达想法很重要,学会表达的方式同样也很重要。积累这两个内容,真正让我们学会自如表达。

更多文章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yexiaochuan7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