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li”——谈罗丽老师的小讲堂

2020-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安然_0f81

今天学习了罗丽老师的读书分享和小讲堂,边听边联想,我所见所闻关于罗老师的点点滴滴,一一闪现,日常教学、学校事务的担当、领取名师工作室牌子的那一刻,甚至是不经意的交流……瞬间鲜活。听着她所说的,想着她所做的,这位老师的专业成长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

罗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也是雨花区罗丽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更是学校积极培养的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这样一位老师如何在砂子塘小学近300教师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专家型名师?我她的分享和她平时的工作中悟出了一些答案。

所以今天我想谈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li”,分别是力量的“力”,历程的“历”和立身的“立”。

首先,力量的“力”。她的身上有什么力?内驱力、生命力、行动力……也许还有很多,总之,这个单薄纤瘦的女子身上有一种力——坚定的内驱力、鲜活的生命力和务实的行动力。从她主动追求更高的平台来到砂子塘小学,我们可以学习到,年轻人应该有明确的成长目标,我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我需要寻找怎样的成长环境?应该有人生的规划。我曾经跟年轻老师谈过很多次,在什么时候我要努力考编?在什么时候我要一心一意地提升专业?在什么时候我成为专家型和名家型教师?人生的每一站都很重要。主动寻求改变意味着你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有更高的自律。但是一旦你有了强大的内驱力,这些困难就都会迎刃而解。罗丽对于成长的追求,对专业的笃定,让她由内而外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气场。

同样,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她能够始终保持务实的行动力,做好常规教学、研究微课题、申报名师工作室,一步一个脚印。在看得见的地方和看不见的地方时时都在努力。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与她有过一次线上交流,我通过微信文字请她以名师工作室的名义做一个指导学生包新书的微课,她马上就答应了,并且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做出了一个高品质的微课,打上了“罗丽名师工作室”的名称,就仿佛自己的产品有了注册商标,我想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仔细看她传给我的时间,是凌晨3点多,我马上问她,昨天加班到了这个时候吗,她说因为白天孩子比较吵闹,没有办法录课,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

她说得很平淡。但是我从她的话语当中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笃定。因为她深知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也因为她对做专业、做品质的事情,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她不需要人提醒,哪怕是调整时间,夜晚赶工,也要拿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我想,内驱力、生命力和行动力,就成为了她专业发展的三个支点,牢牢地支撑起那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第2个“li”是历程的“历”。因为罗老师正好讲了《美的历程》这本书。正好借用一下,我认为无论是对专业的认识,还是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是一门学问的精深,它都是需要一定的历程的,也可以说是过程。你如何去经历这个过程,就决定了你最后能够达到的高度。《美的历程》这本书我曾经试图想要读,但是因为比较理性难懂,最终搁浅了。最后选择读了更加通俗的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比较适合我当时的阅读层次和心境。

但是《美的历程》应该成为艺术学科老师的必读书籍,由此提升对艺术的整体认识,我们除了读专业书之外,还要读这个学科的通识的书籍以及这个领域前沿的、经典的书籍,即便是读得艰难一点,也要试图去拿下几本,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在专业发展的历程当中要读怎样的书,去参加哪些的学习,不是随意随性的,也有科学和学问在里面。同时,关于历程我还想谈的是,做专业,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的走过所有的必经之路,而非捷径,让经历成就自己的专业魅力。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个领域,读几本书,做几年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这个领域的核心所在,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所以我们不要想着一两年就要出大的成果,或者是要很快站在多高的平台让自己名气大一点、荣誉多一点、形象光鲜一点。

比如毛竹,在种植期前5年丝毫不长,到了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窜15天左右,最后大约可以长到90英尺高,并成为中国最高的竹子。原来它前5年不是没有长,甚至没有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向地下生根。经过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雏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围发展了十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真可谓“功夫在诗外”。

第3个“li”,是立身的“立”。我们经常说做教师要专业立身,对年轻老师来说“立”首先是站稳讲台,对成熟型老师来说,要有拿得出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可以推广和分享的教学经验以及伙伴们中间的口碑和影响,我想这才算是真正地立起来了。因此主动的做课题、做研究、做讲座,承担学校的工作、在更大的场合当中去上课,去发声这些都是立身的必经之路。

罗老师这几年也是通过上课、做微课题以及名师工作室,慢慢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也建立起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更大的圈子,我想这一个阶段的立是为了下一个阶段更好的生长。这样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要比别人经受更多的折腾,当然也能够给我们的职业带来更多的自信的、更大的追求。因此我经常说,人的生命状态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你越积极、越努力干得越多,你的心灵感受会越好,自我的成就感越大,然后会激发着你更努力、更多的付出,然后获得更大的自信,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一些老师真的很辛苦,真的承担了很多,但是从不抱怨、不推诿,总是有一种积极的状态,因为他(她)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道中得到了自我补给,他(她)的生命能量是永恒的,是不断增值的。反之亦然。

最后回到这三个“li”。力量的“力”,历程的“历”和立身的“立”,彼此也有联系,我们要有主观的力量,去经历一段扎扎实实的历程,最后才得以立身和立言,每一个老师的成长都是一样的。

罗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关于她的小讲我也想提一点建议。

首先题与文的精准对应。从题目来看,微课题研究促成长,应该是要分享自己做微课题的经验、经历,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但是整个小讲堂是以自己微课题的报告为蓝本,课题报告和分享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为依托,但是两者的结构、内容主题、语言风格、重点都不一样。我认为题目是不是可以换一下,就直接用自己的这个课题名称,“画作欣赏运用于儿童绘画学习中的教学策略研究”为题。

这段时间也在看老师们的一些论文,感觉老师们对于教育写作时的逻辑关系、表达的准确性、切题的精准度这些方面是有欠缺的。如果是讲“微课题研究促成长”的话,应该讲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做微课题?我是如何做微课题的?做微课题让我有了哪些方面的成长?尤其是关于成长,应该是重点。比如,教学的成长(解决教学难题、学生能力提升)、研究的成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专业的课题研究方法等)、角色意识方面的成长(教书匠向研究型转变)、引领作用(带领组内老师共研、成果推广等)

第二,课题研究的专业性。罗老师在课题研究当中还是比较有专业性的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前测后测、跟踪样板(应该是案例)、评价量表、统计分析、实验课目等等,表述都很专业。但是教育科研的专业性是可以不断精进的,作为首次为课题研究,有这样专业操作的意识值得点赞。我想她应该阅读了相关的课题研究的书籍。这个值得讨论的地方有很多,理论性和专业性是小学教育科研的短板,也是需要专门学习攻关的,以后继续讨论。

第三,研究成果的信度。虽然是微课题,但是仅以一个主题,即人物的欣赏来促进儿童绘画的研究,只有一个案例,我觉得比较单薄,应该选择多个主题,除了人物欣赏,是不是还有动物或者其他方面的欣赏,要把这个方法用于几个主题的学习、前后测分析统计,从而得出结论,说明你所采用的策略的科学性,只有一个主题,一个实验,一个对比,说服力还不够强,科学性很可信度也还不够强。

第四,课题反思要有延续性。罗老师在反思部分谈到的是考虑部分学生发展滞后,要采用学习方式优化的方式做下一步的研究。但是对课题研究而言,反思部分应该是紧扣你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下一步该做什么?当前研究达到了什么高度?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个课题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是什么?还是要针对这个课题来说,不能完全跳到另外一个领域。

第五,研究成果的可视化。除了看到孩子在这个课题研究当中,在人物绘画方面有明显的进步之外,应该总结出相关的策略,哪怕是小一点的策略都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如何发现学生画作的问题?如何寻找欣赏的画作?欣赏课怎么上?欣赏与练习如何相结合?前测与后测如何更好的对照与分析?这些都是策略的范畴。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其他老师能够拿着你的课题成果依葫芦画瓢,运用画作欣赏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孩子获得了某些技能的发展,当然这也是成果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成果,但是不仅仅限于这个成果。课题研究一定要得出一定的方法,可以推广,供更多的人学习和借鉴。

所有的点赞,都希望自己能有像他(她)一样的优秀、高度和美德。

所有的建议,都希望自己在同样的问题上能减少偏颇、疏漏和缺失。

即使是浅见,也知无不言。是因为享受着和团队每个伙伴的共进共勉。

谢谢罗老师带给我的启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