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田园生活(119)走亲戚

儿时的天地太过狭窄,偶尔去走亲戚做做客似乎都是很隆重的事情。计划出发前,母亲还要备些礼物,空手上门是不成体统的。动身那天,都要特意装扮一番,会将劳动服换上体面的衣服,就连头发都要干净整洁,大人们还会在头发上抹点茶油,在脸上擦点雪花膏,整个人显得鲜亮又得体才肯迈出家门。
那时的亲戚其实大多是邻村或稍远村庄的人家,交通不便利的年代那真叫“走亲戚”。出发后,小孩子们一路狂奔,经常把提着竹篮的大人们甩得远远的,只好停下来等,其实心里早迫不及待要到亲戚家去了,那里有新鲜的事物,那里有好吃的东西。见半天没跟上,就去采采野花,摘摘野果,或捉捉虫子玩玩,可突然冒出来的大人们又会大叫起来:“别玩了,要是把干净的衣服玩脏了,到时好丢脸的呢......”
刚进亲戚家的村庄,便听到一阵高于一阵的狗叫声,这只吼来那只喝,好像鬼子进村似的,狂叫得我们只好不停地躲闪,直到狗子们的主人出来安抚才稍有停歇,有的狗崽子还不依不饶的,似乎抢占了它们的地盘,需挑战一番不成。于是,我们逃着快走,慌慌张张来到了亲戚家,可还没缓过神来,亲戚家的狗又不认得我们了,对着我们又是一顿乱叫,好像在说:“你们来我们家干嘛?赶紧走,不然我可不客气了!”
主人喜面迎接我们而来,边对家狗呵斥道:“是客人呀,还叫什么呢!客气点!”边对大人们说:“还提东西来干嘛啰,这么客气,我们怎么好意思呀。”“一点自己家做的点心,都有点拿不出手呢。”“哪里,哪里,快坐下来休息吧。”亲戚家的家狗果真一下子就息怒了,好像在说:“原来是客人呀,也不早说,刚才也怪难堪的。”
小孩子们对于亲戚们的热情说辞和忙递零食似乎还有些害羞,头都不敢怎么抬,只是红着脸,抿着嘴“嗯嗯”几声,零食也不敢多接,只缩着小手捏点就想赶快逃。可逃到哪去呢?土瓦房也就那么大,那个浑身不自在呀,简直后悔跟着大人来了,这时的土狗倒成了“解尬草”,于是轻轻拉着狗尾巴就出去了,可门外也有些看热闹的邻居,一阵脸红又涌上来了,这回好了,都成怪物似的了。
还好,亲戚家的孩子主动来解围,他们拉着我们就往池塘边或溪边跑。带我们去看池塘里的鱼,池塘里的花,带着我们去小溪里捞小鱼小虾,或嬉戏打水仗。我们这才慢慢放开,不再那么拘谨了,可接下来的正餐却又把我们小孩子们打回了原型。
那时走亲戚,亲戚家都会竭尽所能去置办一桌好饭菜,至高待遇还会杀鸡宰鸭,可做客的我们却不能敞开肚皮吃,得有礼貌做客的样子。于是呢,小心翼翼地夹了一块鸡肉或腊肉后就不敢再去大方夹了,于是就只能盯着喷香的饭菜缩着碗筷吃,那个“欲夹不能”的难受样也只能在大人们的斜视监督下强忍者。
但这种难受也只是暂时的,热情好客的主人会帮着夹菜,紧接着,大块的鸡肉与油光发亮的腊肉便像变魔术般飞到了我们小孩子的碗里,主人本想继续夹,可我们这边的大人们又马上起身拦住了,于是悬在空中的那夹肉边滴着油边又弹回了碗里,小孩子们的视线也跟着落了下去,眼睁睁看着那么馋人的大荤快到碗边又跑了,也只好惜吃着碗里的几块,相对于家里的普通饭菜,亲戚家的这顿大餐已够我们美滋滋几天了。
不太远的亲戚,为了不造成麻烦,一般当天就会赶回去。回去之前,亲戚家还会精心准备一份回礼,且会不停地往孩子们口袋里塞些饼干或糖粒子。可大人们不能将回礼全部带走,也要讲点客气,于是就出现了礼品抢来抢去的现象。这边推来那边拦,这边塞来那边掏,再夹杂着大声客套话,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干架呢。
最后折中后才“息战”,亲戚将我们送到了村口处,我们则一步三回头地与亲戚说着感谢或告别的话。于是,大人们提着礼品篮,小孩子们口袋鼓鼓地往家赶,大家的脸上都油光满面,“冲荤”后似乎真如俗话所说“一天做客三天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