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半途而废(1)
如果有一群老师,要给一个智商正常的学生传授一项技能,结果花了十多年时间,这个学生连基础都没有掌握好,你会不会认为这群教师很失败?然而这是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还没算幼儿园,很多人学了16年的英语,换了一个又一个老师,甚至还报了补习班,结果面对老外一个字都蹦不出来,人类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此大面积的教育的失败。
“学习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坚持的。”你问大多数英语老师如何学好英语,他们多半都会附上这样一句话。很多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的经验的时候,都会拿出“坚持”这个法宝来炫耀。说他们一路上历经艰辛,最后靠着坚持才获得成功。可是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你,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坚持啊?你很清楚那有多难。单纯地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却从不说明白这是如何做到的,就好像小朋友过马路时问爸爸车子为什么能走,爸爸告诉他“因为车的轮子会转动啊”一样。车子能走起来,表面上是因为轮子在动,可是背后是有更深层次的机理使车轮转动。只跟你说成功需要的是坚持(谁不知道),可从来都不讲明白坚持背后的机理,你说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其实这并不怪他们,因为:
能长期持续做一件事的人本来就很少,大部分老师都不属于这类人。他们在专业外的领域也跟你一样容易“半途而废”,他们也会为自己不能够保持规律的跑步习惯而发愁,他们设定的新年计划也都留在了新年,甚至即便是专业内的领域,他们也有可能是因为“半途而废”才没有成为科研人员而“沦落”成老师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车子为什么能动,所以只能跟你说那是因为“轮子会转”咯。
一个真的能坚持做事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个好老师。也就是说,他虽然知道怎么做到,可是他并不知道如何传达给你,如何让你深刻理解。你看从前的文盲就知道了,他们知道怎么说话,可是你让他们写,他们什么都写不出来。
教育并不是信息的传递,如果是的话,那其实只需要有出版社就够了。
事实上,所有人都有执行力,坚持力,而且强的不行。你看,无论是谁,从不需要别人督促,就会不自觉地看手机。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打游戏不够积极,也从来没见过哪个父母会做一个打麻将计划,培养自己规律的打麻将习惯。
为什么我们在一些事情上能做到执行力那么强,在另一些事情上却一拖再拖呢?这是因为即使到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依然“沿用”着“原始人的身体”:
很多人喜欢吃甜食,是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环境中,食物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我们的祖先必须要摄取更多的能量才能存活下来,而甜食因为富含的糖类可以补充能量,因此,嗜好甜食的基因就更有竞争优势,更容易被遗传下来。
男性喜欢年轻、大胸的姑娘,女性喜欢高大,强壮的青年,这是因为在原始时期,年轻、大胸代表生育能力,高大、强壮代表其掌握着更多的资源,更能保护孩子,因此对这种类型有偏好的基因,更有机会保留下来。
估计我们的祖先从来不会想到,它们几万年后的子孙,居然会因为吃甜食而带上负罪感,高大、强壮的雄性反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是啊,时代变了,可是基因群哪有那么容易变啊。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的几百年相对于人类进化史的7万年简直九牛一毛。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还保留着原始人的形态,即便这些反应形态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运作了。
原始社会,如果别人抢你东西,当然要揍回去,让对方知道,老子的东西谁也不能动;现代社会,如果你跟别人发生冲突,打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麻烦。然而,很多人就是控制不足自己打人的冲动;
原始社会,如果感到危险,比如遇到猛兽,当然逃得越快越好;然而在现代社会,那些威胁生命的危险已经很少发生,更多让你“感到危险“的事情是:当众演讲,在最后期限前完成工作,与陌生人打交道,对于这些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面应对,可是你就是想要“逃”啊。
原始社会,看到陌生的东西,还是远离他们比较好。比如一颗没见过的蘑菇,最好还是别吃了。现代社会,新的技术越来越多,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每一次学习,其实都是在面对着陌生的东西,尽管你很清楚学习对你成长很有帮助,可是你每次学新知识之前你都会“心生畏惧”。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人的体内其实不止一个自我。弗洛伊德把他们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把他们称为系统1,系统2;《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把他们称作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当然他们也可能是引用别人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为了省略大量的理论解释而且便于理解,而我暂且粗糙的把他们称为,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
感性自我就是我们生理的冲动、欲望、情绪,而理性自我则是我们大脑的理性思考。他们就像我们体内的两个小人,有时能和睦相处,有时却会闹小矛盾。当你看到甜食的时候,感性自我跟你说:“吃!”,可是理性自我却阻止你:“不能吃,上个月买的衣服已经穿不下了!”当你看到金发大波美女的时候,感性自我跟你说:“上!”,理性自我却阻止你:“不能上,会被打!”。
当我们谈坚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感性自我与理性自我之间的一个冲突。理性自我说:“是时候干正事了”。“干正事”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而能量是稀缺的。大脑马上发出警觉信号,感性自我立即告诉你“我很累,我不想动”。你是坚持干正事,还是拖延,就看你这个时候的选择了。听了理性自我的话,你就会坚持下去,听了感性自我的话,你就会拖延。
怎么办?先给你一个坏消息:当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发生冲突时,理性自我大多数时候会输,
前面已经说了,尽管我们在认知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祖先,我们却依旧沿用着我们祖先的身体构造。在大脑的构造上,“杏仁核”管理人的情绪,“前脑额叶”则控制着人的高级认知与逻辑思考,尽管人的“前脑额叶”比其它的动物都要发达得多,然而对比同在一个脑袋上的“杏仁核”,他却先天不足。假设在原始时期,有两个智人同时遇到猛兽,其中一个智人“杏仁核”比较发达,他马上产生了恐惧的情绪,然后逃之夭夭。另外一个智人“前脑额叶”更加发达,他先是思考对方属于哪个界门纲目科属种,判断对方的运行速度,再考虑地形各种因素,最后计算出最佳逃跑路线。你很清楚,后一个智人肯定不是我们的祖先,因为这样的智人早就成为猛兽的盘中餐。因此,为了加快反应速度而生存下来,人就必须有更强大的“杏仁核”。
研究已经表明:心脏往大脑输血时,先往“杏仁核”供血,等“杏仁核’的血供足了,喂饱了,才分一些给“前脑额叶”。从这个角度上看,理性自我对比感性自我而言劣势太大了,就好像两个军队打仗,一个武器弹药粮食充足,一个什么都稀缺。但是这也符合现实: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在多数时候都是不理性的,你看看有多少人买东西买到“剁手”,投资投到“跳楼”,有多少人的“新年计划”真的只留在新年。因此,如果一件事情事感性自我不愿意做的,那你基本上做不成。
两军打仗,打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狼藉。两个存在于你体内的自我,你让他们敌对起来,你的身体吃的消吗? 换个角度想,如果能让两个自我配合起来,那你岂不是像开了挂一样,做什么事情都高效,理智,充满动力,你再也不用苦恼做事不够坚持,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