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三国:三国乱世第一霸主
文 | 十二妖音
在《三国演义》中公孙瓒甘做绿叶,全程作为刘备的陪衬。特别是‘袁绍磐河战公孙’篇章中,先后被赵云与刘备三人所救,可以说是小说中的龙套角色。然而,真实历史却并非如此……
首先,在磐河之战中,公孙瓒未曾被赵云,抑或刘备所救。历史正文并未对此事提及一字半句。
《资治通鉴》载,“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瓒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群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可见,赵云是为本郡所举,直接带领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并非磐河之战之时,而且也从未投归过袁绍。
后因刘备为公孙瓒下辖平原相,见赵云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其次,真实的公孙瓒却也称得上是一位悲情的英雄人物。
据《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载,“公孙瓒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且寇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为躲避公孙赞的白马军,皆是远窜塞外。传中赞曰‘伯珪疏犷,武才趫猛’。
众人皆知袁绍是三国第一大诸侯,却不知在这之前,真正威震河北的却是公孙瓒……
《资治通鉴》载,“袁绍、袁术亦处离贰。术遣孙坚击董卓未返,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袁术遣公孙越助坚攻昂,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瓒遂出军屯磐河,进兵攻绍。”
公孙瓒攻势凌厉,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为取悦公孙瓒,拔擢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但公孙范一到勃海,却立即倒戈。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一度将兵力压至界桥(河北威县)一线。可以说冀州大半尽归公孙瓒。
后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袁绍军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
《三国志·先主传》亦云,“袁绍攻公孙瓚,刘备与田楷东屯齐。”
《三国志·武帝纪》亦曰,“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
虽然公孙瓒得崛起与衰弱,如彗星一闪即逝,但其势力范围曾一度触及幽冀青三州之地,压得袁绍难以喘息。
公孙瓒因讨虏而崛起,却亦因讨虏而败亡……
公孙瓒志埽灭乌桓,而当时的幽州刺史刘虞却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刘虞产生矛盾。
《三国志·公孙瓒》中载,“虞惧瓒为变,遂举兵袭瓒。虞为瓒所败,出奔居庸。瓒攻拔居庸,生获虞,执虞还蓟。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瓒迁前将军,封易侯。瓒诬虞欲称尊号,胁训斩虞。瓒上训为幽州刺史。”
虽然公孙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同时亦为公孙瓒的败亡埋下伏笔。
在今天看来,公孙瓒对待异族的态度完全符合人们的价值观。但在当时,却是残暴的代名词,背离了‘仁义礼’的儒家价值观,不被世人所接受。而刘虞之死,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公孙瓒利用天子派遣使者的机会借刀杀人,然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致公孙瓒于死地的绝好机会。
《后汉书·公孙瓒》有云,“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联合乌桓峭王,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
刘虞之死虽然触发了公孙瓒败亡,却并非其失败的主因。不杀刘虞,刘虞更是会带头与公孙瓒作对,鲜于辅、乌桓峭王等人同样会联合进攻公孙瓒,毕竟公孙瓒的志向与周围人的利益产生了绝对的冲突。
只能说公孙瓒杀晚了,亦杀少了……
公孙瓒的败亡,使得袁绍获得立足之地 ,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如果说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那么界桥之战不仅成就了袁绍,更是改变三国历史重要的转折点……
关灵净妖 音化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