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作者写的令人感慨的好文章,分享给大家。

突破认识的边界

2023-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模式,周哈里之窗指出每个人都包括四个区域,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开放我,是我们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我。是大家认识的我,也是我想让大家认识的我。

盲目我,是别人看得到,我自己看不到的我,也就是我们的认知盲点。

隐藏我,是我自己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我。

未知我,这个对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那个我。

而我们说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智慧,就是要拓展自我认知的边界,找到更多的未知我。

认知的边界

佛法特别讲究“根基”和“法器”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急着去学习,学习的前提是智慧,没有智慧谈不上学习。人类的学习,只能掌握属于人类认知范畴之内的东西。一匹马只能掌握属于一匹马认知范围之内的东西,超越马的认知范围的东西你教不会,它无论怎么努力学习,也无法理解、无法掌握。

所以,智慧的理解和掌握,全部从智慧开始。你们每一天都很努力的探索、学习、思考、折腾,有没有用?用处很小,因为你们超越不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因此,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学习,而是要解决你的认知边界。我们都想提高智慧,但问题是我们理解错了,我们认为那些概念、知识、经验,从别人那里听讲得来的东西叫智慧。同一堂课有100个人听,就有100种理解方式,理解之后会有100个行为,产生100个不同的结果。其实这不是课程起到的作用,而是一个人的智慧水平决定的。他的智慧决定了他对内容的认知高度,决定了他对这个知识的吸收能力。

有的人一听就懂,说明他是法器,他学习的东西在他认知边界之内。假如你现在学习的东西超越了你的智慧,超越了你的认知边界,不管靠什么都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就像对牛弹琴,勉强不了。

不懂这个,你们的一生就都荒废了。虽然很努力,但是成长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其实就是你们自己的认知边界和智慧,也就是所谓的容器。

我们的努力只能使自己对技术的掌握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精巧、知识越来越渊博、经验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你理解不了超越你的东西。理解不了,自然也无法掌握。

所以我们谈智慧从哪里谈起?从认知谈起。认知什么?对自己的认知是最高的智慧。所以佛法讲,对自己的认知、对因果的认知、对缘起的认知,这几个边界必须被打破和唤醒!

提升生命的维度

我们再说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它的命运为什么没有办法改变?就是因为它从来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所以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它无法逃避成为狮子和鳄鱼的猎物。

每个生命都有他一生该遇到的麻烦,你躲避不了,因为你的生命状态决定了你一定会遇到这些麻烦。有些麻烦是个体差异,但是有些麻烦是共业所感。所以,同一个层次的智慧生命拥有着共同的难题,这个难题的解决必须要靠你生命本质的提升。

一个人类,哪怕最弱小、最弱智的人类,也遇不到非洲角马遇到的危险,而一个最强壮、最聪明的角马,也无法躲避每一天被狮子和鳄鱼追杀的现状。从这里看出聪明和力量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往往聪明还是一种灾难,这个世界上很大的灾难都是聪明的人干出来的。

聪明的人对行动的决策取决于眼前利害得失,而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取舍不是来自于本能和喜好,而是来自于未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决策的手段就不一样,贪婪的人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取舍;有智慧的人观察因缘,看因缘具不具足,决定做与不做。

人有智慧的时候,要考虑善恶,决定做与不做。聪明的人评判是非对错,依据得失利害,而有智慧的人依据善恶因果,这就是区别。

觉知自己的身心现状

认识自己有多么重要?当我们知道自己现状的时候,我们才拥有向上成长的内在推动力,我们才知道需要从哪一个方向去成长。角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它就不知道自己的危险,也就不知道站在哪一个方向能令自己安全。

我们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因为有自我反省,我们对当下的自己有了认识,知道有什么不足,也知道该朝哪一个方向进步。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于看到了自己,这就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佛教的禅修特别讲究正念。正念训练实际上就是:时时刻刻要察觉到自己身心的现状。

正念有什么用?这就是智慧的开始!从我们知道自己的现状开始,自然就会知道该干什么,向上成长的通道就打开了。我们的苦恼是从哪儿来?就是智慧不够造成的。随着智慧的提升,我们人生当中的很多困惑,很多苦恼就不复存在,它是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的。

聪明是从现象上解决问题。角马被狮子捕猎的时候,它可以发挥体能和技术,来规避狮子的捕猎,技术好一点儿,可能就避免了被捕猎,技术差的可能就被杀死,这体现的是聪明。但是智慧是让你摆脱角马的角色,让你摆脱这个非洲大草原的恶劣环境,从维度上超越这个问题,让这个问题彻底消灭,不复存在!

超越认知范畴

在取舍的时候能看到结果,而不是看到现象——这叫智慧。所以佛法特别讲究要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参悟本性。

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会发现,历史上很多聪明而又有能力的人能把这个世界看得很明白,能把其他人管得很好,但他自己经常犯低级的错误!还有我们人类经常是双标的,对别人的要求非常的精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的粗大,这都是来自于没有智慧,单有聪明。

智慧就是“认知”,就是认知的能力。就像看东西讲眼力,眼睛好和不好,看到的世界会不一样,而且这个能力是没办法靠其他的东西来弥补的,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不要太崇拜力量,不要太崇拜聪明,不要太崇拜知识,不要太崇拜学习。这些都是后天的,这些都是在你的认知范畴之内的,超越自己认知范畴之外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智慧。

所有动物都是愚痴的,所有顺着自己的本能去生活的都叫愚痴。两个人能力差距很大,一个是笨蛋,一个是聪明人,但两个都是顺乎于本能去生活,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他们拥有共同的东西就是愚痴。

佛法里讲的“世智辩聪”和“愚痴”的定义是一样的,是等义词,是智慧的反义词! 你看看人类,他没有狮子、大象有力量,很多特长都不如这些动物,但人类能成为万物灵长,靠的是智慧。这说明人类自我反省的能力超过所有的动物。

动物的愚痴根深蒂固,让动物学会一个东西、产生一个反思,哪怕很简单的都要训练很久很久。 当你冥思苦想还想不明白的时候,就说明你欠缺的不是思考,而是智慧。因为你有智慧的时候,一看就懂了。所以提升自身的这套系统最重要,也就是你要解决“你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其他的问题都要优先。

一切判断是否对错的依据有三点:其一事实判断,是否是客观事实,是否是真的;其二逻辑判断,是否符合常识或者各种逻辑,包括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其三价值判断,是否符合天道地道人道,也就是一切言语行为是否合乎天道地道人道,合道而行即为正德,是否道德,换句话说,是否是善的!

怎么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一,要意识到自我有认知边界

《学经》说,
蝶不只有寒冬
蚊难达高空
自身所限也

意思是说,蝶是不知道有寒冬的,蚊子是很难达到高空的,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认知和能力所限。

这就是认知的边界所限。

同样的,社会上每个人圈层的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这和他所处的社会角色息息相关。

比如,农民的认知就是春根秋收,养牛放羊,他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怎么去种地,怎么处理收获到的粮食。

工人的认知就是怎么去拧螺丝,怎么去操作机械,怎么提高生产。

而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我们的成长环境,同样会决定我们的认知边界。

而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在于,富人具备一体二相思维,穷人只有单一性思维。

就像技术很牛的工头老王一样会看不起上面的领导和文职人员,因为他觉得他们啥技术都不懂,只会瞎吆喝。

但是真正的领导者会看到下面的员工是技术型的还是业务型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为自己创造财富

所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会决定不同的人生命运。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精进和迭代,那他相当于活了别人的很多年。

具有一体二相思维,就像太极图,同时能包容黑和白,并且让黑和白保持对立并且统一。

第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是自学,有人是天赋型选手,看书、自学就能提升自我认知。

比如说我的百万军师杰彬老师,刷短视频就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的非常多价值巨大的《道德经商业智慧观点》都是刷短视频的时候悟出来的。

比如说公司估值60亿的程花匠老师,每天坚持看书1小时以上,把定位、经济学、管理学各派理论融入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最后实践出自己一套非常牛的《合约管理》。

二是找老师学

不是天赋型选手的,就花钱找厉害的老师学,比如我会愿意花钱请老师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杠杆厉害的人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加速器。

三是破圈

破圈的前提是要有认知边界的意识,以及一体二相的思维。

不然即使看到更高维度的人和物,一样还是用原有圈层的思维去看待,那就失去了破圈的意义。

就好像井底之蛙即使看到了天空,也会觉得天空和井口一样大。

第三,在实践中精进

当学到突破自我认知的知识后,不断去实践,精进,最后才能变成自己拓展的认知边界。

《学经》说,

知道易行

是为得慧也

第四,继续提升天赋的能力与认知的边界

在天赋上压倒性地投入

在自我认知上不断探索

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们很多时候做的很多事情,其实也是为了取悦自己。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智慧,无非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过得更自在,更有生命的意义。

也许我们经其一生,要修炼的是,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

出世的智慧,是指能跳出凡尘俗世的能力,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站在更高一个纬度看待问题,能随时抽身而出。

入世的手段,是指无论思维上升到什么阶段,都可以躬身入局,脚踏实地的做事。

即便人生是一场游戏,但也可以随时的入局并控局。

拥有这样智慧高度的人生,想想都觉得超爽!

把自己的变得更好,

自己是第一责任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