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古代文化有意思的文章

辩证的和平:绝对武器使用说明

2017-04-19  本文已影响188人  DAN14

P3 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左右各国调整相互关系的,不单纯是原子武器的存在,而是原子武器对战争传统模式的影响。

1945年7月16日,从原子武器作为绝对武器诞生开始,到8月6日人类第一次将原子武器投入战场,人类国家组织对于核不扩散的维系只有短暂的21天。这短暂的21天,便是人类沉浸在成功利用原子能的喜悦的时间。21天之后,原子武器仅为人类争取到了不到5年的和平,世界正式从常规军备竞赛的时代,步入了绝对武器的军备竞赛。

在那有限和平的第一年,军事学家伯纳德·布罗迪与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核战争理论著作横空出世,拉开了威慑时代的历史帷幕。

作为人类预测原子时代的第一步,布罗迪的成功是令人诧异的一幕。他不仅预言了冷战和核讹诈,以及人类至今为止未曾敢使用的新型战术——原子闪电战,更预言了世界主义者为制约原子武器的使用而尝试成立世界政府的失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运作受制于安理会成员国实现各自核野心的未来,甚至还预言了威慑时代,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就核战争的防范对内舆论宣传的姿态。

他的成功是如此地显而易见,以至于让今人都不得不回过头来,夸耀他的"奇谈"。

1957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与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会上,他关于"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等核战争"战无不胜"的言论一度令会场鸦雀无声,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即使是想作社会主义带头大哥的赫鲁晓夫也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不得不说,各国代表所受毛泽东的震撼,实际上还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知识界的小看。如果他们有幸浏览过布罗迪的《绝对武器》,尽管对于毛泽东的言论不敢苟同,但也不至于紧张得抽风。

对于原子武器的污名化,只是为了促使苏联加大力度控制核扩散而做的准备。这在当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从赫鲁晓夫对于毛泽东的一系列看法,到他命令撤走驻华苏联原子能专家,乃至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克制,无不受其推波助澜的影响。

通过12年的舆论引导,"核武器"这个词汇已经如同精神瘟疫一般在西方世界蔓延开来。尽管美国人就核战争的预防已经做出了五花八门的准备,但各种有关核武器的末日预言依旧层出不穷。说西方人被核武器吓破了胆,绝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妄言。

在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之下,毛泽东作为几乎没有准备的中国的国家主席,表现出某种"战无不胜"的态度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如果有朝一日威慑演变成了战争,是无知无畏毫无准备的群众会活到最后,还是被原子力量吓破了胆,却有一定准备的公民会取得胜利?单是思考这些问题就足以让人绞尽脑汁。

回顾人类吊诡的沉沦,即使是最为暴虐的独裁者也参不透历史荒诞的残忍。他们,也不过是鬼魅天空下琐碎的灵魂,荒诞舞台上必死的未亡人。

《绝对武器》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成功,是布罗迪洞见了处在萌芽阶段的超国家组织与联合国,确切的说,是其军事代言人——安理会之间的矛盾。

P134 1919年,诞生了一个爆炸性的新思想——布尔什维克思想诞生了。1946年,又出现了一个爆炸性的新物质力量——原子能。西方政客对于原子弹的惊骇和恐慌并不亚于布尔什维克主义对他们前任的震撼。

这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不仅抓住了人文世界大同社会的建设力量,同样也吸引来了研发原子力量的科学世界的目光。

1947年9月,作为原子理论的第一建构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便在给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中写道:

如果每個公民都認識到,在這原子時代,安全与和平的唯一保證是超國家政府的不斷發展,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力量來加強聯合國。我認為世界上每一個有理性的和敢于負責的公民都必須知道他應當如何抉擇。

為要達到最后目的——那是一個聯合的世界,而不是兩個敵對的世界——這樣一個局部性世界政府決不應當作為一种聯盟來反對世界的其余部分。走向世界政府的唯一真正步驟就是世界政府本身。

甚至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这个主张就沾染上了不折不扣的激进乌托邦思想。

P141-142 ......他们仅仅为了迫使那些不愿放弃主权的国家领导人听从他们的意志,就会宣布发动战争......象征着“神圣的靠山”的原子武器是全能的上帝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其第一个授予美国的......原子弹不仅仅“只是另一种武器”......

这种“专制总比毁灭要好”的逻辑总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当然,他们很快就受到了“意味深长且极具说服力”的批判:

P138 相对于世界所有潜在力量,美国和苏联显得太过强大,以至于即使两国政府机构和人民都真诚地愿意加入世界政府,他们也将是世界政府中的独特成员。从狭义的法律角度出发,主权在形式上是很容易交出的,但要交出实权却要困难得多。事实上,只有将实权交给一个更加强大的机构,才能真正达到交出主权的目的。在当今世界,具有这种超级权力的机构不但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在现有成员的基础上拼凑而成,即使人们诚心诚意地希望能建立这样一个机构。除非美国或苏联这两个国家内部开始准备解体。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它们的分裂似乎都要比原子的分裂难得多。建立一个权力基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徒有虚名的世界政府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错误的。

在布罗迪看来,世界政府的破产不只因为美苏两国的特立独行,还因为其他安理会成员国的原子野心。

在原子武器作为绝对武器而存在的时代,拥有原子弹就意味着拥有可争取的最大的军事优势。当有且只有的一个国际原子能机构不得不隶属于当下唯一的国际联合,它的监管职能才有望顺利运作的时候,国际社会就不能期待这个国际联合中还没有率先获得原子武器的特权成员,会经得住原子武器的诱惑。

p145 当涉及绝对武器时,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争论便失去了意义。

即使不为了称霸,单纯地提高防御能力的要求也会令特权成员紧握住原子武器带来的希望。指望在安理会成员国率先获得原子武器的使用权之前,成立世界政府以打消各国获取原子武器的想法,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布罗迪耀眼的成功,使得他的失败沦为了不常被人洞见的遗憾。

p149 事实上,没有人怀疑一个政府会查不出在自己国土上非法进行的原子弹生产。由此可见,在有效监察和控制问题上未必存在无法克服的科学或技术上的障碍,即使有障碍,也是政治上的。

《绝对武器》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遗憾论述不在于其它,而正是在于上述。它没能洞悉绝对武器在日后被非国家组织掌握,用以对抗国家组织的状态,因而难以对冷战后的军事威胁有一个清晰的预见。

其次,布罗迪对于原子武器的控制旨在废除原子武器的使用,这让他难以正视原子武器在维护和平上的效用。

p53 迄今为止,我们军事力量的主要目的一直是为了打赢战争,但从现在起,我们军事力量的主要目的必须是为了防止战争,舍此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有益的目的。

即使已经观察到了有关战争定义的改变和原子武器为和平带来的影响,他还是不愿承认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原子力量应得的角色。作为既有超凡预见的绝对武器理论的第一人,这只能被认为是时代的局限。

布罗迪废除原子武器的战略分为三个步骤:

1,由美国主导一个制裁原子武器使用的程序,旨在避免武器使用。

2,多国在原子武器的持有上相互制衡,旨在避免世界被毁灭。

3,长期监察限制协议的实施,旨在废除原子武器的使用。

不难看出,12的实现都在遵循原子武器一如既往的扩散规律。这是一个绝对武器的数量随着拥核国家的增加而增加的世界。但是,布罗迪却认为在这样的一幅世界图景下蕴含着彻底废除原子武器的可能。

难道是突如其来的原子战争毁灭了一切的原子武器及其知识?还是说显圣的天神教会了人类不要试图召唤毁灭的化身?若非如此,便实在不能说布罗迪有了对于未来世界的真知灼见。这些毫无道理的幻想,只是乐观主义者莫名的希望。

p165 为了以后长久的和平而强求"永久"的解决方法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相对的事物总有它相对的一面。

需要注意的是,核武器没有能促成世界政府,但它至少促成了两个世界政府的雏形。因此,认为有比核武器更为严峻的挑战,能够为人类带来建立世界政府的确实希望,不是没有道理的。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未来的非国家组织在与国家组织对抗时采用的新奇手段有很大助益,至少,不至于像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一样,因毛泽东的言论而汗毛竖立。

对于废除核武器的悲观并不妨碍对于核世界秩序的乐观。只要核武器还具有绝对武器的特性,它就能够保障人类对于和平的自信。

最后,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布罗迪在书末献给所有读者的寄语:

P165 从希特勒最强盛时期,它的部队侵入苏联腹地和非洲北部到失败还不足五年时间,人类有决心、也有智慧在将来从各个方面去消除由原子弹所带来的严重威胁。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不会从绝对武器的恐惧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让我们用智慧、果断、耐心和美好的愿望去面对我们所面临的新威胁。

3.........

2......

1...

前方凶萌٩( ᐖ )۶

注意!!!


没什么,就是想要突然卖个萌←_←

——创造,总免不了批判性地传承,

古旧的天空下,是人类新鲜的灵魂 :)

画师ID:1368840

2017年4月19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