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别人了解,就不要自己先捣乱——情绪表达误区
顺利表达情绪应该避免的误区
1.对人不对事,给别人贴标签:你老是这样子,你永远都搞不懂我,你就是这种人,你就是这么不负责任。你就知道吃。说的时候很过瘾,却是过度放大情绪。是不是因为从小教育当中,已经习惯了被贴标签?老师给学生评语,这个学生内向,那个学生过于急躁,这个学生很勤劳,那个学生太好强......小时候看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也许心中隐约就会真的相信自己是这样子的人。
仿佛是这样子,记得求学阶段,被老师最多的评语就是说我文静,内向。所以我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越是有这样感觉,越是不敢勇于表达自己。慢慢地,就真的文静,内向了。可又觉得自己这样不好,不敢跟别人交流,别人就会疏远,觉得这个人不好打交道。慢慢地,有点讨厌自己这样的“性格“ ,很想改变自己,但却改不了。然后,文静、内向就成了自己心中的死结,只要别人提到自己是这样的人,就会接受不了,甚至闹情绪。觉得别人是在攻击自己,就会用更狠的字眼反击。
对策:避免用放大字眼,情绪性的字眼。我觉得首先要撕掉“自己的标签”,认清楚自己其实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的,人都是不断地在变化,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与情,都会成长。
2.把自己情绪责任推卸给别人,减少自己的罪恶感:父母有时候心情不好,走进你房间,看到你房间乱七八糟,会很生气地说:你老是不收拾房间,整天只会惹我生气。这时候看,你就会想说:“我有要惹你吗?是你自己要生气吧!”是啊。生气都是自己要生气的,看到什么东西不顺自己的意,就会生气,然后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对方。如果把情绪推卸给别人,就无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自己以前会给自己定很多条条框框,标准。然后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用这些条框、标准去约束自己身边的人。别人达不到这些“标准”,就会生气。轻易地定义对方不重视自己。这样,长久了,对方就会觉得很累。无论是朋友也好,亲人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自由。很多东西可能自己看不顺眼,可回头想想,为什么要求定义别人呢?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呢?
对策:当想要表达情绪时,这个句子的主词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推给对方。
3.含糊其辞,把事情搞得模糊、混乱:情绪表达时,我们有时候回不好意思说,有时候说出来会得罪人,只好拐弯抹角地表达我们的情绪。朋友做错事,踩到你的地雷。你当时其实很生气,朋友跟你道歉:“对不起”。可你回应却是:对不起有什么用?这时候朋友就必须猜测,所以你需要什么?更隆重的道歉,还是从此绝交,不再做朋友?没有明确表达需要朋友怎么做,就等于在押宝,押的是“对方到底猜不猜得中你的心意”,可他就已经得罪你了,表示他第一次就不太懂你了,你还期望他第二次更懂你?这不是在故意让自己更生气吗?
对策:事情发生当下,可能真的太生气,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所以要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机会。比如,用6秒原则,很生气的时候,先暂停6秒,整理自己想说的话,再说出来。6秒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有点短,一时间我缓和不过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我会把它写成情绪日记,把骂人的话先写下来,然后再用自己跟自己沟通的方式去纠正语言中的错误,这样可能就不会太伤人。拒绝别人提出的邀请时,尽量用比较缓和的、大家能够接受的理由,尽量不伤害别人。
如果你希望别人懂你,你就要让自己好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