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最美的吟唱
当得知作协将主办一场题为《唐诗宋词·最美的吟唱》的讲座,邀请马曙明老师来讲课时,我的内心自然是雀跃不已。马老师是台州文史馆馆员,他的博学多才是早有耳闻的,更何况所讲的内容又是我最喜欢的诗词,怎不令人期盼?
马老师从诗词的发端讲起。他说,中国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先秦时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却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了古时狩猎的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首先是砍毛竹,再制作成弹弓,射发泥丸,追赶被击中的猎物。
所以说,诗歌最早来源于生活,相当于劳动号子。不得不佩服咱们的祖先,太有才了。
毛诗序里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说,情感在心里涌动,必然会形成言语。言语表达还觉得不够的,自然会嗟叹,还不足以表达的,接下去会想歌唱,歌唱还不够,自然就会手舞足蹈。所以,最美的诗,就是内在情感的一种表达。
从二言诗到四言,便有了《诗经》中的“风、雅、颂”。那时候,国家赡养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当然也不是白养的,给他们分配的工作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各地的歌谣。当他们手持木铎出现时,老百姓便知道了,有民歌的纷纷献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采风”一词的由来。
离骚、楚辞,则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至汉代,进一步发展到五、七言。魏晋南北朝后期,有了格律诗的萌芽。到唐代,诗歌发展才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不可否认,大唐王朝是诗国最美的春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等等等等,各路大神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也璀璨了大唐诗的天空。
李白的狂放不羁,为他赢得了“谪仙人”的称号。但这并不是对他的敷衍恭维,而是同行发自内心的惺惺相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简直不是用笔写就的,而是胸中自然喷涌而出的。所以,余光中先生才会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至于杜甫,如果要学格律诗,他的作品就是不二之范本,对仗格律尤其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他的整个诗风是沉郁顿挫的,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于唐朝诗人的故事,“旗亭画壁”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兴之所至,赌谁的诗被吟唱最多。这是诗的盛世,诗人们个个都自信心爆棚,彰显出巍巍大唐气象,令人感叹。
诗在唐朝,可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无可逾越。五代十国,出现了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韦庄、冯延巳为代表。他们的作品,美则美矣,却多是酒筵歌席上用于助兴的,表现的是绮丽奢靡之声。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这里,词在情感上始脱离了莺莺燕燕之气,可说是真正的开创了词之先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如是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作为一代帝王,李煜确实称不上是优秀的。但他的作品,尤其是在家国沦陷之后,许多的泣血之作,给人留下感发的力量,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滔滔之春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加藻饰,不用典故,却美得无可替代。
提到宋词,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音乐天才柳永。他不但能填酒肆坊间争相传唱的俗词,更擅长于抒写怀抱的雅词,特别是慢词的开拓创新,语言清新,更丰富了词的形式。
作为天王级别的流量歌手,柳永可谓是家喻户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记得有这么一个传说,柳永在游览过人间天堂杭州后,曾填了一阙《望海潮》,竭尽所能地夸赞杭州的美丽与富庶。他当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在仕途上谋发展的,可惜并未如愿。但他实在是太出名了。百年之后,这首词被金国的君主完颜亮读到,他惊讶于杭州的繁华,遂产生了发兵攻打南宋的念头。这真不知是词之幸抑或不幸。
至于苏轼,他可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没有之一。他的词,虽然被李清照批为“句读不葺,不协音律”,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他作品的喜爱,毕竟,词以意境为最上吧。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蕴含着满满的旷达与洒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对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哲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豪迈,适合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来吟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那份恣意与潇洒,盛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你读懂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会觉得,这些词便是苏轼的“不吐不快”,是他用来抵抗惨淡人生最有力的武器。
一代词宗,女中豪杰李清照,她是婉约派的代表。青春岁月时,无忧无虑,词中也满满的都是甜蜜的味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真让人羡慕。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你侬我侬。偶有别离,那种相思之词,也可说是别样的秀恩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及至晚年,国破家亡,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人。内心的凄楚与哀怨,也只能寄寓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曲《声声慢》,连用七个叠词,没有丝毫堆砌之感,无边的落寞与凄凉扑面而来。
还有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秦观、辛弃疾等人,在宋词的世界里,他们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此次讲座中,马老师信手拈来,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长达两个小时的课程妙语频出,趣味盎然,使人觉得十分过瘾,却又意犹未尽。
当然,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吟唱。我们也有幸听到马老师现场对诗词的吟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秦观的《鹊桥仙》,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十分经典的代表作。马老师的演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真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台上,马老师唱得十分投入、忘我,台下,听众们更是如痴如醉,忘了今夕何夕。一曲终了,片刻的停顿之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的语言,它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它有平仄、格律、韵字,而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你如果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跟生命结合起来的,所以我觉得要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
我在想,如果我们能以吟唱的形式来演绎诗词,必将会让更多的人爱上它、记住它,这或许也是打开诗词学习的正确方式吧。
这次听课收获颇丰,再次感谢作协搭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平台,感谢马老师的精彩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