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作家随感
前天,舍友问我:“你喜欢写作吗?”“你想成为作家吗?”
我回答:“我喜欢,我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感觉。”“我的爸爸也一直希望我做一个作家,但我能力不够,也没有天分。”
一般能被称为家的都是在业内成就卓著的,比如文学家鲁迅,思想家陈独秀,作家莫言。如我这样的,最多算一个写作爱好者,作者都谈不上。记得当时论文封面有“作者”一栏,自己一直觉得作者是谁啊,我就连写代编、磕磕巴巴地完成了一个不算论文的论文,也能算是作者?偷偷瞄了一眼别人在“作者”一栏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才不无质疑地写上了。看吧,能力不匹配的时候,不用别人来取笑,自己先慌得不行。
的确,我喜欢文字。喜欢看着每一个词连到一起组成一句话,喜欢听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但我是个思绪比较散乱的人,脑子里的东西特别散,想起一出是一出,总想写点东西,但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必须要表达的东西,但又好像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每次提笔,一想到自己可能呈现出来一堆散乱的、没有头绪的、不知所云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的东西,就索性不落笔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思绪,就让它随风去吧!
但是,舍友一问,又激起了我心中的热情。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每天坚持两千字的写作,写不完不去吃饭,每天坚持下去,你肯定就会写了。虽然老师说这话针对的是写论文。但想想,只要每天两千字,一直坚持下去,论文都能写好,哪还有什么写不好呢?在我看来,论文是一件集语言组织、逻辑思维、文献功底、领悟能力于一体的大工程。论文能写好,那就没有什么写不好,况且即兴式的表达耗费的脑细胞远比不上绞尽脑汁的论文写作。所以,我也想尝试坚持每天写作两千字,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思考、摸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将写作内化为一种习惯,先坚持一个月,一个月之后,且看成效如何。所以,说干就干,从今天开始!
说起作家,那就索性接着这个话题写。记得那天在朋友圈看一个朋友转发了一组很有意思的图片,图片是余华讲述自己如何走向文学道路的。余华说,他走上文学道路很简单,是因为他非常不喜欢牙医的工作,又看着县文化馆得人每天在大街上游玩,觉得自己一天拔八个小时的牙是上班,人家在大街上玩一天也是上班,生活太不公平了。于是他就想要去文化馆,也过那种不上班工作很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他就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调到文化馆去工作,那就写小说吧!那时候他认识的字还不多,但写小说已经足够了,于是他就开始写小说,写完就发表了,所以很顺利的就到了县文化馆去工作了。后来他与其他三个作家去意大利参加远东地区文学论坛,要求他们讲述的题目就是“为什么写作?”他就坦诚地说他不愿意做牙医,想睡懒觉,想不上班,写小说费还归他自己。到第二个作家莫言的时候,莫言说是他当了好几年的哨兵,他想给自己弄一双皮鞋,可是没钱啊,于是他就写小说发表,就为了挣到稿费买皮鞋。第三个作家是王朔,他的原原因也差不多,似乎也是一个类似的不靠谱的故事。但到了第四个作家苏童的时候,他的原因才有点贴文学的边了。苏童说他当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怎样热爱上了文学然后就开始写了。但等到听完前三个作家所念的之后,他便死活不愿意再念他自己的稿子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写的很丢脸,他开始质疑自己,觉得自己说热爱文学才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他应该也像余华他们一样瞎编一个。三个“不靠谱”的生生将一个靠谱的带“跑偏”了。所以回头来看,为什么余华他们写作的原因如此简单朴实,甚至有点土,但他们最后都成为了当代文学界的大家?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他们走上文学道路,就是对于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没有抛开生活的写作,落到生活中的文字才是有温度的。我有一个师姐,她的观察力和感悟力特别强。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能从稀松平常的生活中观察到常人观察不到的事情。比如从所养宠物的情绪上去判断主人的生活状态,从一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做事习惯判断她的处事风格。她总能轻松地捕捉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点,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自己觉得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她却能发现文字背后作者隐含的深意,我想正是她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成就了她出色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如果我能学得三分,那我已经更加靠近写作了。
所以,回到话题刚开始的时候。我喜欢写作吗?我喜欢,喜欢的原因也没有多么纯洁高尚。因为我希望我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能够用它换取稿费,然后用换来的稿费改善自己紧巴巴的生活。之前上学的时候,也感觉到生活的辛苦,知道挣钱不易,但的的确确没有现在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地这么真切。一地鸡毛的生活,除了应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杂事也需要处理,繁琐的材料,不得不做的一遍又一遍的无用功。上完一天的班之后心神俱疲,哪有什么心思去享受生活的美好,能准点下班和爱的人一起吃顿饭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工作虽然很辛苦,也有很多不得不吐槽的东西,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永葆初心,纵使以后久经职场,也有热爱生活的勇气,转化负能量的豪气,以及敢于说不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