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拿性格说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自卑与我如影相随,不是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更不是因为外貌,而是因为自小被打上了“胆小”“内向”“不爱说话”的标签。
为什么有这几个标签就会自卑呢?很简单,有着这几个标签的人通常被认为性格是有缺陷的,用我们那边大人常挂在嘴上的话来说是“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被父母嫌弃的。
从小到大,在性格成长上我没有从家人亲人那获得任何正能量,除了总是对我笑的二舅和大表哥(他们对我表现出来的都是真诚关怀和友好从未评价我的性格)。我的记忆中,外向的孩子即使调皮捣蛋只要后果不是很严重,都是被大人笑呵呵地说这孩子胆真大,天不怕地不怕,小时候调皮一点,长大后才有出息;而对于遵守规矩老实做事的孩子的评价是,这孩子乖是乖,胆子再大一点就好了,不然以后会被欺负。
而我就是那种很乖的孩子,看着天快黑了,坪里的谷子未收完,阳台上的衣服也在风中的飘着,该煮的饭还是缸里的米,而姐姐和弟弟就很淡定,自己该干嘛就干嘛,完全不担心父母安排的任务没完成会被惩罚。
我妈妈奉承棍棒下面出好人的教育方式,小时候没少打我们,妈妈生起气来随便操个家伙就一路打过去,姐姐弟弟看到妈妈一要打人就跑,只有我最认死理,如果错了,打了就是打了,我是甘愿受罚不会跑的,如果没错我更不会跑,会一直讲道理,不管妈妈听不听(讲理的时候我的话是最多的),而妈妈这时候就一边打一边哭:“你还讲道理,你还顶嘴,你怎么就这么傻咯。”
跟小朋友玩耍特别是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那是什么都要让的,因为妈妈给我们的教育就时要学会谦让,妈妈这样教了,我也就谦让了。但谦让了并不会得到表扬,或者得到的是很明显带有色彩的表扬。我记得有一次不知家里谁生日,来了很多客人,一大群小孩再外面追打,表妹从背后把我推到泥坑里摔了,我哭了一脸的泪但没有“报复”小表妹,回到家里,大家笑呵呵地说表妹这男孩子性格真是野,外婆还一边说一边抱了抱她,而一身泥的我完全被忽视。姨妈甚至嘲弄性地说道:"你怎么那么弱,妹妹都搞不过。”
在妈妈的眼中我是做不了任何胆大的事,甚至上学打饭这种事,妈妈一跟人聊到孩子就是说我胆太小太没出息,在学校打饭这种事都不敢去,都是姐姐帮忙的,其实姐姐真没帮我打过饭,就是在镇上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天中餐,带我找到了地儿,每次都是我自己打饭。
总之,在我们家,因为胆大而发生的结果都是由姐姐和弟弟来背锅,因为胆小而发生的结果都由我来背锅,至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即使当时大家知道,后面渐渐地就忘了。
所以关于童年的印象,是压抑而无趣的,我没有多少快乐骄傲的时光,我不会撒娇卖萌,我不会说俏皮话,我更不会缠着大人要什么东西,有些事我不喜欢,有些事我不敢,总之,在众人眼中我是个不爱说话内向的孩子。
我真正开始有些自信和自豪始于上学,上学之后妈妈的言辞中开始有了对我的骄傲,因为我那时记忆力好,课文读几遍就能背下,而且被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当众夸过思维敏捷,反应快,这让妈妈觉很是自豪。上学了,我的话也开始多了,因为有了同学,有了学习,终于可以聊点生活之外的话题了。
是的,我不爱说话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不会“八卦”不会聊家常不会套近乎。小时候的我是特别羡慕那些跟大人们能聊上天的孩子,他们是大人们的宠儿,爱说话、跟人亲近不管熟不熟都可以往人家膝头上一坐,说可爱的话,吃甜甜的糖,这种本事似乎有些孩子天生就会,可我怎么都觉得别扭,不是看着别扭而是让我做这些事我觉得别扭。
还好6岁我就上小学了,上学拯救了我,给我的生活开了另一扇窗,无聊时我可以在纸上涂涂写写,没事时我可以把书上的小字部分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可以跟前后左右的同学就各种正理歪理辩得天昏地暗,那时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有双重人格:一回到生活的场景,就舌头打结,可一到教室随便整个主题就能扯到太空之外。
不怕大家笑话,学会拉家常我整整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还是在结婚生子之后,因为孩子,我跟很多本来陌生的人有了共同话题,特别是妈妈们,一起遛娃聊孩子、聊生活、、起聊婆媳关系、聊工作梦想。也是从有了孩子开始,我跟别人打招呼不再只是礼貌性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向人们展现阳光和友好。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与很多人保持着距离,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往人家家里跑的邻友也只有一两位,不像其他一些妈妈有队伍庞大的购物圈、遛娃圈、教育培训圈、吃喝玩乐圈。这些妈妈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我虽谈不上有社交恐惧症,但是觉得累,我不知道那些妈妈们怎么那么有能量和时间,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在群里聊一聊,大群聊了聊小群,小群聊得不过瘾,还要私信特别亲近的闺蜜,甚至像买菜买衣服这种小事都可以弄得人人皆知。
我的生活向来简约,从学生时代起我就不喜欢逛街化妆之类的事,跟好朋友逛街我都是坐着休息负责看包的那位。逛街买衣服真的是一件累人的事,但我很喜欢坐在街头看人流,逛了一整天我看了数不清的人,姑娘们购物却没什么收获。所幸2000后网购发展起来了,这种购物方式对极了我这类人的胃口,有需要打开网络搜一搜就好,方便省事。可也正是因为我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在聊天种少了很多可聊的话题。
曾记得某个畅销书作家曾经写过,不管你买不买得起,你都应该好好地去了解一些奢侈品牌,车子、衣服、包包、化妆品都应该好好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既可以多很多聊天的话题,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无奈我即使努力去学习和了解了也完全记不住任何品牌,特别是汽车品牌,真的我特意去记和了解过,甚至把关于品牌和logo的相关故事都看了,很快就会忘记。后面就不再勉强自己了,而且是否了解这些奢侈品对我意义真的不大,即使了解了我也不会真的会有兴趣聊,因为我这个人太忠于现实,我没接触过的东西你让我信心满满地去说点什么底气一层都没有。
总之,在“合群”这点上,很多大家常常会聊的,我都不感兴趣,你们好好聊,我坐一边吃吃喝喝看风景就好。虽然佩服别人爆满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能量,但我早已坦然接受自己这种“不合群”的性格。因为这么多年的生活经验已经告诉我我的“内向”我的"胆小”我的“不爱说话”并没有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任何危害,相反我很享受“不合群”的时光,如果真让我那么“合群”地去接近周围的人,可能还会真的抑郁了。
一个朋友的同学早几年就因抑郁症自杀了,但他在众人眼中确是个开朗受人欢迎很合群的有趣人,在长沙朋友很多,家庭工作都顺利,但就是抑郁了而且自杀了。笑脸背后他到底承受了什么,不得而知。
所以每次看到有心理问题的人总要与孤僻和不合群联系到一起,我总觉得不合理。其实很多不合群的人过得很快乐,很自由,如果真逼迫他们去合群、去外向去开朗,他们可能真的会生病。
于我而言,人生一世真的得一知己足矣,与其他大部分人关系和谐相处就好,在需要时互通有无、互相合作、各取所需,挺好。时间精力有限,大家各自安好。文明社会,每种特质的人都是正常的,只要没有危害社会的念头和行为,完全不要为自己是什么性格特质的人,合不合群而烦恼。
合群的人有很多成功的,不合群的人也有很多成功的人,比如中国新首富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据说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社交上鲜少参加各种圈子,产品标准上也与其他同行走不同的路线,但最后却成了行业的老大。“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词说妇孺皆知完全不为过。
今天突然想到写这个话题,其实还是为了教育,作为一为家长和老师我总免不了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一直认为人们在对孩子的评价时不应该出现外向和内向的字眼,特别是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中,出现内向字眼时还常常伴有其它消极意义的暗示词。我家端哥的性格偏向我,不太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幼儿园三年,老师评价种总离不开腼腆、内向, 每次评价的内容都差不多,后面我干脆都不看了,孩子的性格特点真不需要老师说,家长比老师更清楚,教育评价和家校沟通应该具体体现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以及根据孩子的情况提出建议。
下一周,我要给早育班的孩子们写本月的成长报告了,我的成长报告从来都不提性格方面,这于教育没有任何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去辨好坏分类别,所有的类别归结到行为上都是那几种,而且不管那种性格类型我发现这些2岁多的孩子都有很强烈的社交需求,他们都想“合群”,但也想不被打扰,所以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想不被打扰的时间长短而已。
这些不想被打扰的孩子自我意识要比到处跑的孩子发展要早,会自己找喜欢看的书,自己喜欢玩的玩具,而不是到处惹事(虽然最开始时哭闹得厉害,但一旦不哭,他们就不再哭了,反而那类刚开始因为新鲜和好奇不哭的孩子,上了几天因失去新鲜感,闹起情绪来时更加歇斯底里,更加难以安抚)。
这个世界上的人除了合群就是不合群,顶多再多一个有时合群有时不合群种类,都是正常的,勿需为此困扰。
人格的成长上有一个因素叫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环境中不同的人成长得完全不一样,有的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却早已干枯叶黄,这些都与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正视自己,正视问题,设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不管那种性格不管在那种环境上都可以找到一条出路,而逃避问题的人,一不小心把自己弄丢了,最后世界把他也弄丢了。
所以成长上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好的结果鼓励他,坏的结果也鼓励他,鼓励他承担起后果,鼓励他想办法避免。
性格无好坏,善于解决问题就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