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笔记五
第四章 理解六侧面
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方式互相重叠又无法简化,相应地,也有许多不同的教“理解”的方法。
——约翰.巴斯摩尔《教学哲学》
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这里的“理解”和我们平日所说的理解不是一个概念,“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一样的方法。在这一章节作者从“横向”视角,将理解分为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力图精确地反映理解的不同内涵,构筑相对完整且成熟的理解,促进有效理解与深度理解的发生。
侧面1:基于推断的解释
为什么是这样的?如何解释这类事情?这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证明?它与什么有关?有实例吗?它是如何运作的?有何暗示?
所谓解释,就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当学习者能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合理的解释,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逻辑和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就揭示了对事物的理解——这些事物或许是一次经历,或许是老师讲的一堂课、一个概念,又或者是他们自身的表现。例如:初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空调房的玻璃外侧会“出汗”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合理解释,也就揭示了对事物的理解。
侧面2:基于演绎的阐明
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暗含了什么意思?它在人类经验中的说明或启示是什么?它和我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意义?
阐明,即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阐明的对象是意义,而不仅仅是貌似合理的解释。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揭示事件的含义。一个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先前看似抽象或无关的事物的意义所在。比如寓言故事,它一般都会通过一则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好故事不是用来消遣的,好的故事让我们的生活拥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侧面3:基于迁移的应用
我如何使用知识、技巧或过程,又在哪些地方使用它们?我应该如何调整思维与行动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
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加德纳认为,通过理解一个人能够将概念、原理或技能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和情境中,这说明他充分地掌握了这些内容。美国教育的传统观点表明:理解就是能够应用知识。布鲁姆和他的同事也将应用视作理解的关键所在。
侧面4:基于批判的洞察
这是谁的观点?此观点的优势在哪里?要想使知识明确并被充分考虑,假定的或默认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是正当的、有保障的?证据充分吗,合理吗?此观点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可信吗?它的局限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改进它?
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洞察意味着善于提出以下问题:这件事情从另一个角度看会怎么样?例如,我的批评者会如何看待事情?如果一个人做事情能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那我们说他的思考是成熟的,这样也更利于人们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洞察,通俗地说就是辩证地看待一件事。
侧面5:基于共情的神入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他们看到了哪些我没有看到的?如果我要理解这件事,需要有什么体验?作家、艺术家或表演者感受、思考或看到的是什么,他们想让我们感知和理解的是什么?
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神入,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也可以说神入就是共情。
神入,就是我们从当事人的立场看待事物发展,将自己带入当事人的处境,我们完全认同通过自身参与而得出的讲解。比如:警察查案,就经常采用神入,把自己想象成凶手,来推演犯罪的过程。
神入要求我们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种尊重使我们思想开明,当他人的观点与我们不同时能够仔细考虑他们的观点。比如:我们可以站在老师的立场或者学生立场来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我们对一个人有神入的理解时,我们的工作更好开展。
侧面6:基于反省的自知
对自我的认识如何塑造我的观点?我理解的局限是什么?我的盲区是什么?由于偏见、习惯或风格,我容易对什么产生误解?
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正如书中所说,所有的理解最终都归为自我理解。深度理解最终和我们所说的智慧有关。要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准确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的能力反映了他的理解力。元认知指的是我们如何思考及为什么思考的问题,不成熟的思维不仅表现为无知无能,还表现为不知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建构而来。因此,开发学生理解力的课程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不仅掌握事实和技能,还应当探索它们的意义。设计工作更要关注结果、大概念和理解六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