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058)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从一个很好的听书平台――“路上读书”获知的。当时只觉的自己对鸦片战争曾经的固定记忆完全被打破,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完全相同,但过程却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愤恨的鸦片战争。茅海建老师的著作,和我们学生时代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相比,结果一样,细节则要丰富深刻的多……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全书共分为八章,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讨论。首先是第一部分:战前的清朝与英国军事力量对比,想都不用想,清朝在人数上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是在武器上和战略上与英国人差了两个世纪。其次是第二部分:战争的过程,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讲述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在此过程中清朝和英国的相互博弈,清朝从剿夷转变为抚夷,而后又转变为剿夷再到最后不得已而“抚夷”的过程。最后是第三部分:历史的反思,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的人什么?带给了现在的我们什么?
体制问题”恐怕是最让人关注的焦点,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师对于清朝体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说的愤慨,从军队编制,到战术战略,再到中央决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皆是自说自话,判断不经实际调查,自恃“天朝国威”,认为英夷不值一提,却又在失败之后不肯承认英国人更胜一筹。当时的国家领袖道光帝资质平庸,茅评价其为:才华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胆略不及其高祖康熙。从书中所描述来看,道光帝还是个善于推卸责任且摇摆不定,决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而当时的清朝主力部队是八旗绿营,对抗英国的主力是绿营。清朝军力85万,英国第一批远征军7000人,第二批3000人,陆海军也就万把人而已。而作为主力的绿营,军备废弛,军纪崩坏,平时不训练,一到训练师便雇人过去充数。而且很多部队还存在大量挂名的现象,即吃空饷。且绿营所配备的装备也是最差的,而且鸦片战争期间从各地调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长月三月或百日,兵还未到,战争就已经结束;且这些部队还在途中骚扰百姓,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莫说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只要不阵前溃逃就是军纪严整了。
英国早在17世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议会决定国家大事,君主成了国家的象征,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18世纪中叶便完成了工业革命,率先进入了蒸汽时代,工业发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军事力量强大,军队早已装备铁船巨炮、火药枪,海上力量最强,到处侵占殖民地,掠夺世界财富。并采用先进的近代军事作战方略:炮兵打头阵,炮弹纷飞,第一波轰击之后,士兵齐射火药枪,前队射击,后队装火药,轮番交替,火力凶猛……
而放眼我们的大清呢?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早己腐朽不堪,皇帝是一国之君,“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什么工业,仅有作坊,即手工业而已。外交上闭关锁国,天朝自居,夜郎自大,不愿看世界,不了解世界的潮流,更不愿学习西方的先进。清朝已开国近二百年,八旗兵早已不是开国之初的劲旅了,吃喝玩乐,训练荒废,吸食鸦片。武器落后,训练陈旧。上至道光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士兵,吸食鸦片成风,一片颓废之际……
讲个细节:英军开着铁甲兽,蒸汽轰鸣,气势汹汕真奔广州,因林则徐早有防备,事先加固了炮台等防御工事,英军便一路北上进攻定海。清朝重陆轻海,陆军仍以冷兵器为主:大刀长矛、骑马射箭,火器未普及军队,仅装备了皇帝的一支禁卫军――神机营,再者就是皇帝自个儿端着木兰狩猎用。不重视海军的建设:水帅依然用着古老的木帆船,清军的火炮射程又有限,用得大多是开国时的旧炮,不水师落后。炮弹飞出去,却够不着;英军火炮先进,射程远,军舰一字排开,炮声隆隆,掉转船头,转向另一面,接着狂轰。清军的火炮都是固定在炮台上,不能转向,而且铸铁技术落后,铁里产生汽泡,开炮不久一热便炸膛了。英军火炮质量精良,炮口可以转向,轰炸面广。海军第一波打击之后,清军的炮台基本哑了,陆军端着火药枪侧翼登岸包抄炮台,定海、镇江、舟山、吴淞〈即上海)……塌陷式一串串的失陷了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再说战术战略,林则徐号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断供应英国人的茶叶与大黄,英国人就会因为不消化而死;还说英国人绑腿太紧,因此难以弯曲,故不善陆战。(此想法可能来源于康熙时期马嘎尔尼来华以及嘉庆时期阿美士德来华不愿跪拜的事件,这完全是个人臆测,但奇怪的是当时无人质疑)且林则徐在虎门的布防,茅称之为“书生思维”,在用中国传统的防守思维对抗近代化的英国海军。而且林则徐去广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馆,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鉴之前的两广总督卢坤。律劳卑事件所造成的两个后果:一是是英国人明白了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擅自对这个古老的帝国开战;二是是天朝大吏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控制商馆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参见《剑桥中国晚清史》)这也间接使得英国人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清军大将军奕山和高参们闭门苦思良久,想到制夷的锦囊妙计竟是――妖术。满广州城大肆收集女人的黄汤〈即排泄物〉和黑狗血。两军对峙,整个英军都看呆了:清军阵地前马桶一溜儿的排开,装满了狗血和黄汤,以为清军昨晚吃坏了肚子,带着马桶来打仗了。笑罢英军炮火轰隆,马桶横飞,黄汤和狗血没有溅着人家英军,反倒把自个儿给淋了个落荡鸡……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第一次英国人在广州得胜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见皇帝,为琦善拦在天津,英国人递去“禀帖”要求惩办林则徐,开通商口岸,赔偿烟价等等要求。而翻译!!!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英国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清朝的附属,他们要求与清朝大员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员不这么想,毕竟是天朝上国,怎么能跟别人平等交往,也不敢翻译成平等的外交文书,以免惹火了皇帝,"咔嚓”,人头落了地。于是翻译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态,这也使得道光帝开始由剿转为抚,琦善自然理所应当的上位。
听完全书,还会觉得“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员都认为清朝是天朝,而英国不过是夷狄,即使战争输了,天朝的文化也是远远优于夷狄的。这就使得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英之间的现实差距,而且有些官员即使认识到了也不敢说,一旦有这种声音出现,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斥为卖国贼还好,弄不好触犯了圣上,乌纱帽都保不住。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当然在整个战争中,也有誓死力争并献出生命的烈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自不必说,主战派颜伯焘、裕谦,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水师提督关天培,定海保卫战中的守城将士与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壮烈殉国、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即便不论黑白忠奸,这些人保家卫国的气概也值得钦佩。
但杯水车薪,英雄的殉国,终究换不来战争的胜利,摧枯拉朽,英军势入破竹,一路北上,逼近天津。道光帝被迫同意签订和约,这以后的事儿大伙历史课本上都学过了,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后,朝中一片欢腾,似乎像打了胜仗一般弹冠相庆,没有人为这次战争做系统的总结。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过且过,而参与在战争中的那些人:林则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杨芳、颜伯焘、耆英,没有人通过这次战争的失败,看到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并想要为其变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邻居日本,在被黑船叩开国门后,他们的反应又如何?仅仅四十年后,蕞尔小国日本将曾经的老师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条约》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标签,而《安政五国条约》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中国人用了半个多世纪,在亡国灭种的边缘上,才忽然从梦中惊醒,惊醒之后却还想要睡个回笼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逼向了绝路,辛亥革命的发动,天朝就此崩溃瓦解。
历史的潮流在前进,清朝不幸的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在全世界都在资本主义化的大潮下,清政府对内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对外闭关锁国,在封建制度已经从跟上腐朽的情况下,余部的改善已经不能挽救这个破落的王朝,最终天朝美梦在一声炮响一下猛然惊醒,一切不过就是一场梦……
站在当下 回望历史 ――听书《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