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成为了“其他人”
平凡也可贵。 平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觉得可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快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是那么光灿,美丽,生命从此辉煌无悔。 你不需要看着别人精彩,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在跌倒的地方躺下去也很舒服。
你努力了一定会成功。 你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 但是你不努力至少不会累。
看完上面这些鸡汤的自我矛盾,有什么看法?
我以前也是一个喜欢发鸡汤文的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喜欢到每天早上起来要发一条微博:“早安+鸡汤”。
后来有个朋友跟我说:“每天看你发那些鸡汤好烦啊。”
以前买过很多励志的书,大概都是教你怎么积极面对每一天,每天太阳升起啊,又是新的一天这些陈词滥调。
以前这些带着激励的话,我们只是把它叫做“励志经典语录”,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叫它“心灵鸡汤”。
我科普下心灵鸡汤这个词,1993年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联合编写了由一系列温暖的小故事组成的书。并为之取名叫做——《心灵鸡汤》。
它大致分为三类:
文化名人类型,比如马云,王健林。
励志故事型,比如平凡的人怎么逆袭。
学科知识性,有理有据,比如《性格色彩》这类的心理学书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反鸡汤”。因为那些鸡汤真的不会因为你多看几条,就让你奋发图强,走向人生巅峰。
之前在看《奇葩说》的某一期,马东说,在座的大多数是反鸡汤的。不太明白马东说这句话的由来,在场上坐的哪一个不是有一些小成功的人?
仔细想了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是相信自己双手打拼来的东西,而不是看两句心灵鸡汤然后在心里成功了千万遍的人。
很清晰的记得薛之谦说的一句话:“小时候觉得世界是不公平的,长大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不公平是好事,因为他会让你成长。”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也不会把每个人都塑造的完美,上帝关了你一个门,不一定就会给你开一扇窗。不然为什么只存在少数只哑而不聋的人?
我们惧怕完美,更多的事因为我们无法到达那份完美,我们把一些得不到的东西说成讨厌。
上次看《奇葩说》的时候,记住了姜思达的一句话:“这个包我真喜欢,一看价格,呸,这包真难看。”
昨晚看了《奇葩说》第四季最后一期的表演赛,辩题是“我们都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好事”。
我觉得不是好事,可是没办法。
我以前特别讨厌丧的人,总觉得丧的人会给我们带来负能量,我甚至不喜欢搭理那些丧的人。
可慢慢我发现,我正在成为那个我所讨厌“丧”的人。
想起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他们一群人都经常会说自己是“丧”的人。
后来我发现,他们不是过得多“丧”,而是他们在自己的故事和倾听别人的故事的时候,变成了那个感同身受的“丧”。
我开始觉得“丧”不一定就是坏事。
我们在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的过程,是不是也成为了曾经那个被我们讨厌过的其他人,我们讨厌一个人可能是因为他身上的缺点,而不是他这个人的整体。
觉得我们变得很奇怪,周围的人敌意多过了平和的态度,只要一句话是这些人不认同的,甚至根本跟这些人没关系的话,他们就急忙把自己观点拿上来怼你。
看见有人在唱吧录首歌然后发在朋友圈,分享的时候唱吧自带了一句“都说你唱的好听”,别人上来就怼,到底是谁说你唱的好听了。
我记得那时候我爸都开始在用微信了,我还没有用微信,我仍然选择QQ和微博,一个用于联系,一个用于分享状态和看实时,因为我很讨厌通讯工具还自带朋友圈,还不能选择不让谁进入你的朋友圈。
我不知道别人对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朋友圈是一个我自己私人的地方,别人发什么,我没兴趣去批判,但是我也很讨厌别人来我朋友圈批判我发的东西。
有人跟我说:“有时候有些人说些难听的话会不会是因为情商不高。”
情商高的表现更应该是:有礼貌的说句 我建议,看到不喜欢看的东西在心里默默说句“这人是不是傻”或者屏蔽,再不然直接删好友,为什么要通过对别人的恶言相向来体现自己的优越?
要在适合说的地方学会表达,在该闭嘴的地方别出声,这是我一直在警示自己的话。
动物之间的亲情靠血缘,而人之间的亲情还可以是恩义。
生活其实还是需要一点“鸡汤”,因为鸡汤可以让人不会去选择堕落,可以至少保存需要努力的念想。
但别喝太多“鸡汤”,它真的不如你实际行动起来要强得多。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