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中。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死亡是我们一直避而不谈的话题,可是越是不了解,我对这个词越是着迷。
好像从小到大,我的记忆里没有过近亲去世的画面,清明节我也不去扫墓。以至于我对死亡好像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第一次真实的感觉到死亡离我并不遥远,是因为外婆在27日住院,第二天便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外婆现在身体恢复了一些。)
当时第一感受是什么呢?
头脑一片空白,我的眼睛比脑子反应得还快,大滴的眼泪落下。我愣在了原地。
外婆今年82岁了,可是记忆里的外婆,没有那么苍老,还是那样慈祥和蔼,她会小心翼翼地把阳台上种的草莓留给我;她会笑意盈盈地骂我“小坏蛋”“坏宝宝”;家里杀了鸡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鸡腿是外婆留给我的;她会在冬天的时候把我拉进她的怀里,然后把我冰凉的手放在她长满老茧的手上搓热,一边问我:“我宝宝的手怎么那么冷?”……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学校上课,本来安安静静的教室突然吵闹起来,我看向外面,看到一个拖着蹒跚步履走来的人。那是我的外婆!我急忙跑过去,外婆看见我满眼欣喜,把她手中握着的那串葡萄拿给我。她走了那么远的路,只为拿一串葡萄给我……
可是这样爱我的外婆,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
也许是我忘了,外婆的黑发不代表她没有老去。
外婆身体不算好,但也比同龄的老人好一些。外婆患病至今,已有八年之久。她患有2型糖尿病,虽然糖尿病本身并没有那么恐怖,但是并发症很令人担忧,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每天都要打胰岛素,要想控制好血糖,还得控制饮食。
外婆就是一个老小孩儿,她的房间了放满了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小零食。她跟我们一样,也很喜欢吃,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她是北方人,特别喜欢吃饺子、馄饨之类的面食。这样一来,糖尿病对她来说也太折磨了。
在我记忆里,外婆一直都很能干,七八十岁还天天去菜园里忙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也都是外婆一手操办。
外婆以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学习上面,她对我很严厉,我小学作业还是外婆辅导的,小时候觉得外婆好凶,外婆凶我的时候我特别不愿意跟她呆在一起。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外婆和别人的外婆不一样?直到长大以后才明白外婆的良苦用心。原来,在她义正严词的背后,是对我未来的担忧。
小时候我觉得外婆不是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外婆穿过裙子。可是不穿裙子就不是温柔的人了吗?没有人说过女孩子一定要穿裙子。长大以后才发现,再也没有比外婆更温柔的人了。
几十年来生活对她的打压,早已把她的棱角磨平,她只能一遍遍的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要对自己好一点,在外面读书不要委屈了自己……
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外婆的爱无处不在,可是好像已经晚了。我们身在远方,离外婆越来越远,跟外婆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外婆那落寞的背影,泪眼婆娑的脸庞,长满老茧的大手,还有承载着我童年回忆的外婆的房间……这一幕幕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那张病危通知书我看到一半就再也没有勇气看下去了。
我以前从没想过生死。
死亡到底是什么?
词条中对死亡的解释词条上说,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
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系统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活的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
之前看《法医秦明·生死语者》的时候看到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是这么说的:“知道生命是什么吗?三十六到三十七摄氏度,糖脂蛋白质、水和无机物的细胞聚合体,心脏停止跳动,体温消失。生命,也将不复存在。”“生命到底是一具心脏会跳动的身体,还是一个拥有记忆和感情的灵魂?”
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生物学上说,死亡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发展留出空间。这是自然数十亿选择留下来的最优化选择。个体的终结,让种群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死亡与疾病一样是生命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它是人生所承受的最后袭击。
这样去诠释死亡是否太过于冷血?可是生命不就是如此吗?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要?
宇宙的量子总量是守恒的,人也是由量子组成的,那么躯体消失以后,量子却不会消失,它们会去往哪里?我们都不知道。
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神学吗?人死亡以后真的会有灵魂存在吗?网上有一个传闻,人死以后体重轻了21克,他们说这是灵魂的重量。可这真的可信吗?
人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是因为觉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可生命的终结是尽头吗?我们谁也不知道。也许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未知的一切。
有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难免也会有些遗憾,遗憾我们不能怀着同样的信仰,期待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某个地方再次相遇。
生命,每个人都在享用生命。但每个人对生命的见解,享受过程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用这一生的时间来好好生活,好好奋斗;而有的人却颓废的等待死亡的召唤。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那么剩下来的时间,请好好珍惜眼前人,也请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谢谢你看完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