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我最近在看名人自传,这是大画家《徐悲鸿》自传开头部分关于名人的描述。 我发现不管是哪位名人小时候的启蒙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 是他们一步步引导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同时我还发现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徐悲鸿小时候开始, 就有学习绘画得天独厚的条件, 父亲徐达章是 一位著名画师。 在当地可以说是小有名气, 可是他不想让徐悲鸿学画, 他没有告诉孩子原因只是觉得孩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习字上面。 直到一次小徐悲鸿和伙伴玩闹间画了一只老虎给父亲看, 父亲正色道:“这哪里是老虎分明是猴子!你没有真正看过老虎怎么能画的像呢!” 从此以后徐达章开始传授儿子基本的绘画知识 , 父亲告诉他除了临摹还要注重写生的结合。 就这样小徐悲鸿在父亲的指导下画技有了很大提升。而徐悲鸿在父亲的教导下没有放弃绘画直到成为了一代艺术宗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他们的启蒙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 如果说 徐悲鸿的父亲不是一个开明的父亲, 明明自己仕途不顺,明知道学画只能当个手艺人,每天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他会怎么和孩子说☞ 绘画有什么用 ! 还不如学文习字,将来考取功名 你就飞黄腾达了。 不要像父亲现在这样, 每天为生计所奔波。 如果徐悲鸿面对的是这样的父亲,那么后来在绘画的道路上我们就看不到 徐悲鸿的名字。 因为父亲的一番话打击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和积极性, 虽然我们与徐悲鸿生活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在父亲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是一样的。 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 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 在孩子的身上一定要避免。 在你看来你这是为孩子扫清“障碍” , 用现在的话说 ☞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怎么就体会不到父母的心呢! 将来你做了父母就会明白 父母的一片心了! 更多的时候 孩子在选择上 父母很少会选择说“实话” ,而是用一种命令的口吻来要求对方听从自己的话。 他们在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告诉你所谓的真相! 身边大多数家长也都是这样的模式, 以我的眼光来告诉你, 不学习 不走向仕途 将来的生活到处都不体面。 这就是父母眼中的“现实” , 这是他们眼中的遗憾,他们再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如果是这样 的话 ,那徐悲鸿也不是徐悲鸿了。 他的名字也不会被历史所铭记,最多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在父母的眼中 只有走上仕途才能脱离环境,可是那些没有仕途之路的人怎么办? 这些只有你不断的“试错”去领悟其精髓! 因为父母的人生经历多半都是“失败”的,他会把焦点关注在下一代上。 懵懂的我们有时候多想从父母身上寻求答案, 但是 他们只会告诉我们结果。并不会告诉你为什么? 长此以往 我们与家长内心筑起了一道墙。
多年以后 父母会说 :哎呀 你说身材这么好 ,当初不学舞蹈真的是浪费了。 你说 当初要是被那个老师看中现在也算是个搞体育的嘛!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热爱”所在, 更多的时候我觉得人要有一种钻研精神。在过去你是个纯洁的孩子,想把一切交给父母来选择。以为可以从他们上身上寻求帮助, 可问题是在父母的身上有些时候并不能给你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竟然得不到 那沟通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了“隔阂” 。 在我看来 父亲是一座山, 是可以承载一切困难的大山, 他是你的希望 是影响你今后人生走向的重要角色。在我看来父亲是我们最初的“偶像” , 是父亲的激励才有了 我们不忘初心的使命。 所以 我认为一个家庭当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一定是平等 的。他们肯定花时间来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而不是 用他们的“明白” 来打消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