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记

1月17日。开完党员会,从学校回来的路上经过了县新华书店。书店里的人很多,大多数是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陪着孩子买教辅资料,各类的练习题。还有的家长过来买新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是免费的,但是今年的课本迟迟没有到发放,主要教材改版。让孩子提前预习功课,对新的学期学习是有好处的。
有两个孩子,好像是五六年级的样子,在里面吃辣条,刺鼻的味道,不断袭来,让人皱眉。这两个孩子不应该是我们学校的吧?她们看到我过来打招呼。吃东西自然挺惬意的,但是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就不太文明。在书店这样的地方更是如此。
买了4本书: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渔的《闲情偶记》,《季羡林自传》,《明朝的7张面孔》。
18日。下午开始读《季羡林的自传》。以前买过《悲喜自渡》。经过历史沧桑的人写的文章,朴实,极具人情味,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有几篇文章以前读过,再读,仍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好似走到书中的年代,好似与季老一起或喜或悲。书中更多的是关于留学和文革期间的回忆。留学期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从平凡人的角度体会得更加深刻。他写到德国人特别是那些研究人员对学术的那种追求,具有宗教的性质。在对方飞机轰炸之后,仍去观察轰炸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好像在实验室一样收集数据。也许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这样那样的奖励都配备上这种虔诚的宗教情结。大轰炸,人们对死亡那种无奈与茫然,了了文字可见一斑。当战争来临,哪里能够有平安的地方?
季羡林写文革,郁闷忧伤气愤,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面对批斗等非人性的方式,他看透了人性:在某种情况下,人和动物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当人显现出丑陋的一面的时候,比动物还要凶狠与残暴。虽是他伤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反目成仇,因为派别。想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文革离我们只有40多年,但人性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改观。透过很多事情,我们能够体会到,随时可变的人性问题。文革期间,以政治和革命为借口可以为所欲为,残暴的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近情理去折磨人。不要以为形式主义是工作的因素,是不会工作造成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人当成人对待。
文革已经远去,希望他永远不会再来,但我们一定要读读季羡林的文章,感受人性的美与丑。
20日。在家里读了一天的书。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用鬼故事来表达一些不便表达的东西,更形象,更吸引人,更能够让人印象深刻,更有利于传播。其中有一篇《聪明之鬼》可谓洞悉人间世故。说一内阁学士,患病,十分憔悴。请了大夫治疗也没有马上见效,于是他又另请了一位医生,这个医生向他要前一位医生开的药方,没有找到。学士以为是丫鬟放丢了,让她仔细找,并威胁如果找不到就用鞭子抽打。
过了一会儿了,这位学士靠着枕头休息,恍惚中看到有人靠在灯下说,你不要打这个丫鬟,药方是我藏起来的。我就是被你平反活命的囚犯。这位大学士问他为什么把药方藏起来,那个人回答说:
做医生的同行之间往往相互忌恨,这个医生一定要更改前一个医生的药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你之前所服的药没错,只是刚服了一剂,药力还没有达到能治病的效果,如果让后一个医生看了药方,他一定要跟前一个医生反着来,以显示标新立异,那样你就危险了,所以我才偷了药方。
这位大学士昏昏沉沉的,也没有想到这个人是鬼。过了一会儿醒悟过来,惊出一身冷汗。于是他就说前一个医生所开的药方已经丢失,也记不起来了,请这个医生另开药方。等到这个医生的药方开好后,发现这个医生所用的药与前一个医生一样,于是这位大学生连服几剂,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故事是讲治病的事情,其实也能够对管理有所启示。手中拥有权力的管理者到一个新地方,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改革一番,可是很少人会理性地考虑到这三把火是否适当,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人常怀众不同的想法,这其中有创新的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忽视实际的折腾。很多管理者往往劳而无功,甚至工作越辛苦,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生活中个体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诚心为别人做事,用心为了他人好,而不能沽名钓誉,留下后遗症。
27日,大家初三。到单位,疫情防控。读《人民教育》。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俞正强有一篇文章,摘录一段话:
教育要有边界,不要随意就给孩子增加课程和任务,对孩子的“时间存量”要心存敬畏。
这种观点,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为重要。成长需要有意义的东西,也需要无意义的东西。正如人们吃饭,需要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这些营养的东西是供人们成长吸收用的,但是也需要一些无用的东西,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是对有用东西的陪伴,甚至人体也需要一些有害的东西,来刺激人们不断地提高免疫能力。这种吃的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对于孩子成长,特别是教育问题,就不太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听到学校的经验介绍,往往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什么,是如何控制学生的时间,这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而对于孩子来说,闲暇更有必要。在一起玩耍,甚至发呆,都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高速运转,这样的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其实,对于成人的管理也是这样,适当的控制是有必要的,但是最高明的管理是自我管理,要给每个人反省思考的时间,要有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哪怕这种爱好与兴趣不登大雅之堂,只要有利于人的心灵的栖息,也是很值得保护的。那种只考虑专业发展,忽视人的思想丰富性的做法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