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日更文

听林紫谈“安全感”(八)

2023-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平999

林紫老师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时,指出第一步是自我觉察;第二步是父母注意自己不安全感的迁移;第三步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冷静、理智地和孩子交流;多读书学习;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感觉和表达练习,最后就是回到平静状态,表达自己渴望的真实感受,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去发现问题。

林紫

孩子有孩子的共性问题,林紫说,不能一刀切,希望找到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孩子的心门,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看到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当环境变化,孩子需要重建归属感,父母可以帮孩子做到。

要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重要的前提,还是要在父母身上下功夫,让父母的安全感得到提升,否则,父母只会大喊大叫。

“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林紫说。

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不是一辆汽车,家长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打造一个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的生命力得到足够的发挥。

父母在滋养孩子的同时,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目前,学习型的家长不少,知道得道理和方法很多,但回到生活里,也有很多困惑,那怎么去落实呢?

林紫说,首先一定要有端正的态度,孩子是跟我们平等的人,是自信具足的一个人。

相信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用手指着孩子说,要多给他举大拇指。

林紫针对网友的提问,回答了几个问题:

问“单亲家庭怎么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林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不要给自己贴上单亲家庭的标签。因为在这个标签下面含着很多过往的误解或者片面的理解。先把这个标签拿掉,现在的家庭模式很多,单亲家庭只是其中一种。

如果母亲或父亲不能跟另外一方取得正常频率联系的话,作为母亲或者父亲,应该跟孩子直面这个问题:我们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就是我跟你。

如果孩子有双亲的需要,家长可以从哪里获得呢?

比如说女孩子,假如她跟着父亲成长,在单亲的状态下,她跟妈妈完全失去了联结,父亲是不是可以给她更多支持?反过来讲,即使夫妻离异了,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角色如果还能够正常维持,父母之间可以有一个约定,多长时间见孩子一面。跟孩子在家庭层面有互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因为过往对单亲家庭的描述,会给家长(尤其是妈妈们)带来一些心理负担。

问:“适当地惩戒孩子,会不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这个惩戒的力度应该怎么把握?”

林紫:有的专家学者会认为“打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有敬畏心”,那我说“打孩子可能只有畏没有敬”,因为他会觉得他的生命可以随意地被他人侵犯。可是家长又要适当地惩戒,我的建议是有一个象征性的物品,表示“家有家规”。家里有一把类似的戒尺,家长在平和的状态下约定好规矩,要求谁都要遵守,而不是仅仅来约束孩子。

家长不要以肉体的方式去攻击孩子,就算我们需要身体上的惩戒信号,那像戒尺这种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办法。

问:“孩子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家长在大城市工作,一周最多回去一次。想问问多久回家一次,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孤单?短暂的回家时间里应该怎么深度陪伴,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林紫:家长很想做好,可是有太多现实的阻碍,不得不变成了“周末爸妈”,甚至有的是“周末夫妻”。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思考不同的做法。

孩子是0~3岁,那父母至少每天要有一次视频通话的时间,这时候跟孩子的互动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即使家长没有办法回到身边,但当孩子面对一些具体挑战时,家长要随时支持他。就算没回家,父母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做到。

如果孩子处于特殊时期。比如说女孩子到了青春期,那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可以留出一段完整时间跟孩子相处,给到孩子身体和心理更多的陪伴。

当然,家长最好还是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如果目前实在没办法克服,可以找一些替代方法。

需要提醒家长,不要过度自责。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教养,人生总是会有很多遗憾,家长要相信孩子。如果妈妈带着歉疚回家,这种歉疚又会让她觉得“你看我都已经歉疚了,我为了你不得不放弃在外的工作时间,你还不听话”,这样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情绪反而会更大。

话外音:有一位女孩,给妈妈写了一封小小的情书,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最能理解我……”然后那个妈妈的反应是“我不是,我不是,我差得很远”。妈妈觉得自己配不上,没有那个配得感。实际呢,不是妈妈不是,而是妈妈的妈妈过去管得太严,导致妈妈太喜欢自我批评。

家长其实可以坦然地去接受孩子对自己的爱。

其实,孩子给父母的爱,远比父母想象的要多得多,甚至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了解,都胜过父母对他们的了解。

听林紫谈“安全感”,最大的启发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家长所能够做的事,就是自己不断地成长。只有自己不断地成长,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性思维,能够更加具有安全感。(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